81中文网

81中文网>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共113章 > 13 于谦 一寸丹心图报国(第1页)

13 于谦 一寸丹心图报国(第1页)

于谦字廷益,大明王朝永乐、宣德、正统时期文臣,官至兵部尚书,同时也是一生致力于守护山河的民族英雄。

在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于谦是最值得称颂的一位名臣,无论是他的功绩,还是个人私德,都无愧于后世人评价其为大明第一名臣的赞扬。于谦出身于浙江杭州的一户官宦之家,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是身居高位的朝廷命官,只有于谦的父亲选择了隐居没有出仕为官,有人猜测,于谦父亲之所以隐居且不愿为官,是因为他正赶上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于谦父亲认为朱棣谋权篡位,不愿为他卖命。

于谦二十出头就进士及第,他的仕途十分顺利,更是在宣德帝朱瞻基继位的第一年,跟随朱瞻基征讨朱高煦谋反的过程中,因为表现出众,受到了朱瞻基的器重,命他担任江西巡抚,这一年于谦还不满三十,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于谦先后在陕西、河南、陕西等地巡抚,宣德帝朱瞻基为了提高于谦的威望,甚至还封他兼任兵部右侍郎,足可见朱瞻基对于谦的器重和信任。然而,等朱瞻基驾崩后,于谦在此后十几年时间里,始终未得晋升,甚至还有一段时间被贬入狱。

朱祁镇刚刚继位的头几年,三杨辅政,于谦虽然因为年龄和资历不足比不上三杨,但是官职地位仅仅只比三杨略低一筹,三杨尽管身为辅政大臣,但是他们已经无权提拔于谦,只能依旧让于谦巡抚地方,做一员封疆大吏,而等三杨先后去世,宦官王振仗着朱祁镇宠信,开始弄权干政。他自然知道于谦在朝中的影响有多大,他生怕于谦一旦返京,会威胁到自己,于是趁着于谦还在地方上任职,暗示手下人构陷于谦,编织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下狱,并判处死刑。

此事一经传出,朝野内外震动,不但很多官员、藩王纷纷上书替于谦伸冤,在各地还有数十万百姓联名向朝廷上书,替于谦申诉冤情,迫于压力,王振只好又把于谦释放,贬职任用。但是,替于谦伸冤的那些官员、藩王、百姓对王振此举依旧不满,继续上书,王振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又将于谦官复原职。于谦仍旧巡抚地方,随着王振在朝中权势越来越大,很多官员对此深表忧虑,为此他们不断向朱祁镇上书,请求将于谦召回京城任职,就在土木堡之变的前一年,在朝中群臣的不断请求下,朱祁镇终于听了一回劝,下旨把于谦召回京城,任职兵部左侍郎。

要知道,于谦二十年前就已经是兵部右侍郎了,这次让他担任兵部左侍郎,严格来说也算不上是加官进爵。但要知道,他二十年前就被宣德帝委以重任,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这二十年来积攒的威望,三杨去世后已经无人可及。他这个兵部侍郎的实际地位,完全可以比肩六部尚书、内阁大臣等人,这也是后来之所以能够在土木堡之变中,在朝堂上振臂一呼,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国家危亡之际力挽狂澜的一大因素。

在土木堡之变前夕,大明的南方也正在发生农民叛乱,朝廷派有一只大军正在南方平叛。当时于谦反对在南方大规模用兵,他认为南方农民叛乱是官府、乡绅层层压迫下的无奈之举,要平息叛乱不必非得用兵,许以朝廷政策优待进行招抚,便可平息。于谦还认为,大明的真正大敌还是北方的蒙古各部落,北方边防亟需整顿,然而于谦的这项建议并没有得到认可,无论是朱祁镇还是掌权的大宦官王振,甚至包括四朝老将张辅,都急切的想用一场战争给自己脸上争光。于是他们便对南方开始大规模用兵,耗费了无数国力。这也是土木堡之变,瓦剌人时隔二十年敢入侵大明的一个主要背景。

朱祁镇不顾于谦和群臣阻拦,执意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擒住后,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大部分大臣都提议迁都南京,只有于谦果断站了出来,力主与瓦剌作战,誓守京城。这时候,于谦的威望体现了出来,他的斗志很快就感染了其他人,获得了朝中绝大部分文武大臣的支持。这时候,于谦又不顾自己今后退路,在明知朱祁镇还活着的情况下,站出来支持朱祁玉称帝,稳住人心。而这,也导致了他日后的悲惨结局。

在于谦的带领下,大明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人见手里的朱祁镇毫无作用,索性就把他放了回去。几年后,朱祁玉病重,朱祁镇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出其不意的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夺回皇位,于谦因为此前力主扶持朱祁玉称帝,遭到了朱祁镇的清算,下旨将他处死。于谦死后,朱祁镇派人前去抄家,除了历代皇帝赏赐之物,家无余财,无论是能力、功绩以及个人私德,称于谦为大明第一名臣,的确毫不为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