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重生九零年代末 > 第266章 凌冬不得不考虑新的路子(第1页)

第266章 凌冬不得不考虑新的路子(第1页)

凌冬跟着瞎忙了一天,总算把开业的事情对付过去,回到别墅,简单洗了个澡,倒头就睡。

接下来两天就是和王生金,胡百熙还有吴雨霖商讨滕市学院三期建设的事情。

“咱们滕市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4200人,主要是去年和前年扩招了一部分。另外,今年硕士研究院开始招生,预计人数69人,其中理工科60人,文科9人”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安放研究生院所需的实验设备场地不足,许多研究设备只能放在主校区实验一楼里,导致学生们上课需要来回的跑路,很是麻烦”

胡百熙作为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对这件事很是关注,所以第一时间提了出来。

“咱们三期建设主要就是为研究生学院准备的,我记得整体面积有350亩吧,当时没有设计专门的实验大楼么?”,凌冬有些疑惑的问道。

吴雨霖挠挠头,解释道:“设计倒是设计了,不过就一栋,总计9层,不够用啊”

凌冬无语了,心说这些家伙到底买了多少实验设备啊?一栋9层的实验大楼都装不下。

吴雨霖见凌冬有些不信,又解释道:“确实不够,咱们这是第一届招生,而且都是硕士生,往后还要设立博士点。我和支校长估算了一下,未来七年,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最少300人,再上教师啥的,估摸着人数得上千了”

“上千?吴大哥你不是开玩笑吧?咱们学校这么富裕么?一个学生需要三个老师带?”,凌冬明显不信。

三人互相看了看,胡百熙是负责教学的副校长,这会子笑着解释道:“我们和校委会的教授们商量过,他们都表示硕士和博士培养同样要走精英教育路线,所以就。。。嗯。。。安排的老师多一些”

凌冬听完,以手扶额,表示无语。这个师生比。。。。。简直。。。。。让人无语。

别的学校是一个导师带三四个学生,滕市学院是一个学生带三四个导师,说出去都没人信。

不过,凌冬对这事却不反对,甚至心里还很支持,为啥?因为真正的精英,都是这么出来的。

为什么后世华夏大学扩招了,每年毕业学生上千万,却很少出现大学者或大科学家了,学生素质反而不如建国初期,甚至是不如民国时期了呢?

根源就在于一个是精英教育模式,一个是工厂流水线教育模式。

举个例子,华夏着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据他回忆,当年在清大学读物理系,一个班只七八个人,教书的先生却有六七位,其中就包括着名物理学家饶毓泰,叶企孙等。

后来他考入清大物理系研究生院,结果全院就他一个人,却有四个老师实时授课,连逃课的机会都没有。

毕业后,去了美丽国进修,也是如此,这种环境教育出来的学生,学生素质自然高的吓人。

多年后,吴大猷进入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是一届只带一个,从不多带,这才有了他的学生李政道,杨振宁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

“这样看来,350亩确实小了点,咱们不是还有后备土地嘛,一起开发了吧,反正不差钱”,凌冬最后一锤定音。

“那就凑个整吧,第三期建设先按照500亩的面积来,不够再追加,建设款项就从学校建设基金出”,王生金笑呵呵的说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