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么区别 > 第2章(第1页)

第2章(第1页)

不拘一格

这个成语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拘:限,限制;格:标准,法式。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龚自珍。他生长在浙江仁和(今杭州)五代做官的名门大户人家里,六岁就跟妈妈学诗,十四岁能写诗,十八岁会填词,二十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了。他所作的诗文,大都是极力提倡“更法”,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龚自珍大约在二十七岁中进士后,虽也在朝廷做过近二十年左右的官,曾一度担任过礼部主事(官位不高)。但他不满清王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官场中黑暗的现实,在公元1839年毅然辞官回乡。

这年的夏天,龚自珍辞官由京城(北京)去杭州,路过镇江的时候,恰好碰上赛神,人们抬出玉皇及风神、雷神来拜祭,向神灵祈祷福禄的人多达万余。当时,有人认出了他就是当代文豪龚自珍。一位道士走来请求他写一篇祭文献给天神。龚自珍便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借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要求革新进步的愿望。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整个中国的代称;恃:凭借;喑:(音yīn音)哑,沉闷;究:到底;抖擞(音sǒu叟):振作。

诗的大意是说:清王朝统治了的中国要有生气,就得靠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大变革;但是象现在这样到处死气沉沉、群众受压抑不敢讲话,实在令人悲愤。我还是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拘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材降到人间来。

这一路,龚自珍自农历4月23日出京,到7月9日到家,光诗就写了三百一十五首。这年又是农历的己亥年,这些诗合起来就叫《己亥杂诗》。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简化为“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一种办法。

这个故事同时也是“万马齐喑”这个成语的来源。它用来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

不平则鸣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序:唐初形成的一种文体,即赠言;不平:指受到委屈和压迫;鸣:发出声音,指有所发抒或表示。

孟东野,即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青壮年时流连诗酒,屡次参加进士考试均不中。直到公元796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中进士时,年已四十六岁。他一生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直至死后,还要靠朋友凑钱来埋葬。他终生以作诗为业,诗歌大都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活窘困、仕宦不达的怨叹和愤懑,也有揭露封建士大夫的虚伪和势利之作。孟郊五十岁那年,被任为溧阳(今江苏溧阳西北)县尉时,他的朋友韩愈很同情他的遭遇和处境,为了宽慰孟郊的抑郁情绪,特著文赠言,即《送孟东野序》。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写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挠(音náo铙):搅动;荡:震荡;激:阻挡水势,激起波涛;趋:快走,这里指水流得很快;金石:指乐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凡事物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喊声。草木本来无声,风去搅动它就发出声音。水本来无声,风震荡它就发出声音。水流得快,也许是由于外物阻塞,增强了流势;水沸腾,也许是由于火的烧烤,翻腾起来。金石本来无声,是因为敲击它才发出声响。人发表言论也是这样,是因为对外界有感触,不能不表达出来。人唱歌是内心有所思念,人哭泣是心中有悲伤。一切从口中发出的声音,大约都是有所不平的啊!

后来,人们便由此引出“不平则鸣”这个成语,比喻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不食周粟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伯夷列传》。粟(音sù素):谷物。

殷朝末年,在现在的河北省卢龙县境内,曾有过一个小国叫孤竹国。当时这个国家的国君有两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齐。两兄弟自幼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当国君在世之日,就打算立叔齐接班,继承王位。国君死了以后,叔齐不愿自立,就推让伯夷做国君。伯夷不同意,说:“你做国君,是父亲在世之日就定下的,这是父亲的遗志啊!”为了不让弟弟再推让,他悄悄地逃走了。叔齐还是不肯做国君,他也弃位跟着伯夷逃走了。

往哪里去呢?当时,伯夷和叔齐都听说西部地区(今陕西地区)有一个诸侯国的首领周伯昌(即周文王姬昌),能尊重和爱护老人,尊重百姓,两兄弟都跑到姬昌那里去了。当他们二人赶到那里的时候,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正要誓师向东进发,去

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跑去拦住姬发的马头劝谏说:“您的父亲刚死了,不很好地料理丧事,却要去打仗,这能说是孝顺吗?”

姬发身边的人一听这两个人,要阻碍他们去讨伐荒淫残暴的纣王,就要把他们杀了。这时,大臣姜子牙却认为:这两个人虽然讲得不对,但还是有坚贞、耿烈品德的人。就让人把伯夷和叔齐打发走了。

后来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周朝,史称周武王。天下的人民都归属了周王朝,唯有伯夷、叔齐却觉得做周王朝的臣民是可耻的,就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逃进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隐居起来。肚子饿了就采集野草来吃,等到饿得快死的时候,他们还自编了一支歌儿,轻声唱着,歌词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一种野草,嫩时可食)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歌词的大意是登上那西边的首阳山啊,采些野草嫩芽来填肚皮;用暴力去代替暴力啊,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神农、虞舜、夏禹这些令人向往的时代都飞快地过去了啊,我们该回到哪里去?咳,走吧!我们的生命到了结束的日子了。

不久,他们都相继饿死在首阳山上。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不食周粟”这个成语,比喻以绝食来反对某种不如意的作法;现在也多用来比喻人的坚贞、耿直的德行。

不亢不卑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亢:亦作抗,高傲;卑:卑屈,自卑。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代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作。这本书写作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它比较集中地揭露了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揭露了他们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也歌颂了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探春、宝钗、李纨和风姐的丫头平儿凑在一起谈家务,探春数说花园里管理得不好,建议管家的凤姐拿出办法来,让人看着,订上几条规矩,把花园管起来。聪明伶俐的平儿,巧妙地既不冒犯探春、得罪众家姑娘,又维护自己的主人凤姐,只是推三阻四地不明确讲出自己的看法。精于世事的薛宝钗为讨好探春,就数落平儿说:“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了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不说你们奶奶才短想不到”。“他这远愁近虑,不抗不卑,他们奶奶就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就引出“不亢不卑”这个成语,比喻对人的态度或言语很有分寸,既不高傲,又不低下。

不知所云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民对君王陈述意见或事情的一种文书;云:说:

诸葛亮,字孔明,汉末山东琅邪阳都(今山东**)人,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东),后来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执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