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话语的垃圾桶
因为柳家媳妇和迎春乳母等开赌的事情,平儿去了一趟迎春房子里。刚回来,凤姐就问平儿,三姑娘叫你作什么?平儿笑着说,三姑娘怕奶奶生气,叫我劝着奶奶些,问奶奶这两天可吃些什么。
凤姐笑道,倒是她还记着我,刚才又出来了一件事,有人来告柳二媳妇和她妹子通同开局,妹子所为都是她在后面作的主,你平时劝我多一事不如省一事,闲闲心自己保养保养也是好的,所以我才没有听进去。如今我也有点看破了,随他们闹去罢,横竖还有许多人呢!我白操心,倒惹得万人咒骂。我且养病要紧,便是好了,我也作个好好先生,得乐且乐,得笑且笑,一概是非都凭他们去罢。所以我只答应着知道了,就是不放在心上。平儿听了笑着说道,奶奶果然能这样想,便是我们的造化。
话还没有说完,贾琏进来了,贾琏拍手叹气着说,好好的又生了事,前儿我和鸳鸯借当,那边太太怎么知道了?刚才太太叫过我去,叫我不管哪里,先迁挪二百银子,八月十五日过节时使用。我回说没处迁挪,太太就说,你没有钱,就有地方迁挪,我和你商量,你就搪塞我,就说没地方,前几天一千银子是哪里来的?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二百银子你就这样,好在我没和别人说。我想太太肯定也不缺什么银子的,为什么要找事难为人!
凤姐儿说道,那天也并没有外人,到底是谁走漏了这个消息?平儿听了,细想那日有谁在此,想了半日才笑着说,那日说话时是没有外人,但晚上送东西来的时候,老太太那边傻大姐的娘正巧也来送浆洗的衣服,她在房里坐了一会,见一大箱子东西,自然要问,必是哪个小丫头不知道,说了出来,也未可知。于是便叫来了几个小丫头来问,丫头慌了,都跪下赌咒发誓说,我们从来都不敢多说一句话,问什么我们都回答说不知道,这些事我们如何敢多说。
凤姐说,她们一定不敢,不要委屈了她们,如今且把这事靠后,且想办法法把太太打发了要紧,宁可咱们短些,也别讨没意思。凤姐对平儿说,把我的金项圈拿来,暂时去抵押二百银子来送去,完事算了!贾琏说道,越性多押二百,咱们也要使用呢。凤姐说道,不行,我没处使钱,这一抵押除去,还不知道指望哪一项银子来赎回来呢。
凤姐和平儿在一起猜想着到底是谁走漏的风声,想了半天竟然想不出是谁。凤姐说道,知道这件事倒还是小事,怕的是一些小人趁便会又生出是非来!那边已经和鸳鸯结下仇了,如今听得她私自借给琏二爷东西,那起小人肚饱眼馋,连没缝儿的鸡蛋还要下蛆呢,如今有了这个因由,恐怕又造出些没天理的话来。其他人到没有什么,只是鸳鸯是一个正经女儿,如果带累了她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
平儿笑着说道,这也无妨,鸳鸯借东西看的是奶奶,并不为二爷,鸳鸯虽应名是他私情,其实他是回过老太太的。老太太怕孙男弟女多,这个也借,那个也要,到跟前撒个娇儿,和谁要去,因此只装不知道,纵闹了出来,究竟那也无碍。凤姐说道,道理固然是这个道理,只是你我都是知道的,当然没有什么了,但哪些个不知道的,怎么能不生疑呢?
把握说话的轻与重
所谓“重”。就是把话说得直露些。尖刻些,有一定力度。有一定的警示性。而所谓“轻”则是把话说得隐晦些,浅淡些,客气些,简单些。由此可见,说话轻与重的分寸是根据听话的具体情况界定的。
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对问题缺乏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时性起,说话没轻没重,以致说出一些过头的话,既伤害了他人,也妨害了自己。
有一对夫妻吵架,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最后丈夫指着妻子厉声说:“你滚,我永远不想再见到你!”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有一位家长让5岁的儿子从1数到100,但儿子每次数到20时总是数错。家长不耐烦地指着儿子说:“你真笨,简直像头猪一样。”这话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儿子当时就拉长了脸。
这类说“过”了、说“绝”了的话,虽然有一些是言不由衷的气话,但是对方听来,却很伤心,常常引起争吵、嫉恨,甚至反目成仇。俗话说“过火的饭不要吃,过头的话不要说”,“话不要说绝,路不要走绝。”正是对上述不良谈吐的告诫。
拿不准的问题,切忌武断
一般人并不怕听反对自己的意见,不过人人都愿意自己用脑筋去考虑一下各种问题。对于自己未必相信的事情,都愿意多听一听,多看一看,然后再下判断。
为了给别人考虑的余地,你要尽量缓冲你的判断结论。你把你的判断限制一下,声明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或者只是你亲眼看到的事实,因为,可能别人跟你有不尽相同的经验。
除去极少数的特殊事情外,日常交往中,你最好避免用类似这样的语句来说明你的看法。如“绝对是这样的”、“全部是这样的”或者“总是这样的”。你可以说“有些是这样的”、“有时是这样的”,甚至你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凡是对自己没有亲历,或不了解全部事实,或存有疑点的问题发表看法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如说:“仅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我认为……”、“这仅仅是个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这些说法都做了必要的限制,不但较为客观,而且随着掌握新情况的增多,有进一步发表意见,或纠正自己原来看法的余地,较为主动。
有时是因事实尚未搞清,有时是因涉及面广,或者自己不明就里,都不宜说过头话,而应借助委婉、含蓄、隐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用弦外之音,巧妙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让人自己思考和领悟,使这种批评达到“藏颖词间,锋露于外”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列举和分析现实中他人的是非,暗喻其错误;通过列举分析历史人物是非,烘托其错误;也可通过分析正确的事物,比较其错误等。此外,还可采用多种暗示法,如故事暗示法,用生动的形象增强感染力;笑话暗示法,既有幽默感,又使他不尴尬;轶闻暗示法,通过轶闻趣事,使他听批评时,即使受到点影射,也易于接受。总之,通过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比较,使人反思领悟,从而自觉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改正错误。
“过头话”不要说
有些“过头话”是在感情激动时脱口而出的:人们为了战胜对手,往往夸大其词,着意渲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使用污言秽语。如前例中,丈夫在火头上说的“我一辈子也不想见到你!”这话显然是气话、过头话,是感情冲动状态下的过激之言。事过之后,冷静下来,往往追悔莫及。所以,在情绪激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切莫怒不择词,出语伤人。同时,因为双方有矛盾,说话就难免很冲、带刺,如果你也采取同样的态度回击,则积怨会更深。钢刀砍在石头上,肯定会溅起火星,如果钢刀砍在棉花上,则软绵绵无力。对方一定不会再强硬下去。历史上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与有误解或隔阂的人相处时,应避其锋芒,不要硬碰硬,不说过头话,使用的语气不要咄咄逼人,如果一方能主动示弱,便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要把握说话的轻与重,就必须认清说话的对象。如果听话人是一个很通事理的“明白人”,你说的话就不必太重,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一点即透,因为,对方就像一面灵通的“响鼓”,鼓槌轻轻一点,就能产生明确的反应。对这样的人,你何必用语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而相反,倘若听话人头脑不聪,或悟性太差,即便是犯了错误也迟迟反省不过来,这就是个“呆鼓”,你不用重槌敲他,他就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
把握重点,一针见血
对一些执迷不悟、麻木不仁者,一针见血指出其错误,促其猛醒觉悟。
有一位中学生,自以为看破红尘,认为世人都是虚伪的,并多次在作文与言行中流露出走的想法。有次不顾劝阻,真的出走了。班主任知道后,立即骑车追寻,好不容易找到他。回校后,班主任针对这位学生存在的糊涂认识,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错误:“你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实,可是,你临走时给我写信,说明你对老师的爱是真实的;你信中说要我多送几个同学升学,这也说明你对我们班的爱是真实的;你对父母、姐姐的爱也是真实的。在你身上存在着这么多真实的成分,难道别人就会是虚伪的吗?”
老师的话直接刺痛了他的错误,在他心中引起了强烈震动,他悔悟地垂下了头。
一针见血,直来直去,弄不好会伤对方的自尊心。所以使用时要分析情况,看准场合,争取做得恰到好处。
受到侮辱时学会反唇相讥
人们有时会在某些交际场合受到某种侮辱,侮辱的语言对被侮辱者来说,自然是沉甸甸的。在这种时候,你也必须用沉甸甸的,有分量的话义正辞严地进行反击,切不可用轻描淡写的方式作应声虫状,那样,别人会瞧不起你,认为你无能或者理屈。如果把反击的话说重些,别人不但会理解你,也会把你做人和做事的形象看得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