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宁夏京剧院红高粱亮相上海 > 第六章 恢复调整(第1页)

第六章 恢复调整(第1页)

第一节排演新剧

一、《赛驼以后》

1974年,宁夏京剧团接到1975年将在北京举行全国戏曲节目调演的通知,并着手为参加调演进行积极准备。时间紧迫,全团上下都很着急,仿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究竟拿什么剧目参加这次会演?团里的老同志们也都不甘心“老四团”在这样的机会面前不露真颜。

就在这时,听说有位解放军业余作者李柏涛发表了一首描写蒙古族民兵配合当地驻军与潜伏特务进行斗争的长诗,不仅有比较深厚的生活基础,还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故事发生在号称“骆驼之乡”的阿拉善左旗,当时隶属宁夏。团领导当即决定组织创作班子将这首长诗改编为京剧。

全团分两队前往阿拉善左旗牧区体验生活。两个牧区都处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地带,生活非常艰苦,见不到青菜,只有沙葱、风干的驼肉和演员们自己从家中带去的炒咸菜,拌着面条吃。大家克服困难,不辞辛劳,深入边远牧区为牧民们演出,同时参加田间劳动、盖房子、打井等繁重的体力活。为了在舞台上形象逼真地再现骑骆驼和骑马的动作,不少同志在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骑骆驼、骑马,收获不小。

从牧区回到银川,大家即开始进行先期准备工作。团领导指定由殷元和负责剧本创作,请宁夏大学中文系的刘世俊老师担任执笔,并立下“军令状”,保证半个月内拿出文学剧本。他俩和原作者李柏涛、唱腔设计李门四人一起把自己关进斗室,各司其职,夜以继日地埋头创作,不到半个月就完成剧本,并立即投入排练。技导组吸收郭铸、张铁山等青年演员参加,在舒茂林、赵鸣飞、茹绍魁几位老同志的带领下,为《赛驼以后》设计出新颖的马舞、驼舞和武打。在老同志的建议下,大胆起用青年演员孙萍和石小元担任《赛驼以后》正、反两方主角娜布齐和巴布盖。

另一出参演剧目是现代戏《扁担歌》,原作者缪也,由肖维章、赵孟祥改编,王鹤文担任唱腔设计。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修改、排练,两出戏均通过了审查。

由于《赛驼以后》的作者李柏涛是位现役军人,在排戏过程中,宁夏军区领导给予多方关照和指导。时任宁夏军区司令员的高锐多次亲临排练场,边看戏边提出修改意见,使《赛驼以后》全体演职人员深受感动。大家决心全力以赴、精雕细琢,把这出能够体现“老四团”水平的好戏带给阔别十多年的北京观众。

调演的日子很快到了。这是继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之后,宁夏京剧团又一次进京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演出活动,他们还能像当年的《杜鹃山》那样再次引起轰动吗?每个人心中都没有把握。

在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音乐旋律中,大幕徐徐拉开,一望无际的阿拉善草原映入观众的眼帘。除了蒙古族风情和服饰等,观众还不时能看到一些新鲜的舞台艺术处理。以往戏剧演员在舞台上骑马、骑驴,甚至腾云驾雾都不鲜见,在传统剧目中使用各种道具、兵器如马鞭、令旗,或在现代戏中使用步枪、冲锋枪等武器,观众也都司空见惯,可是该怎样在舞台上表现骑骆驼的场景?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宁夏京剧团的编导们经过反复琢磨和实践,为这出戏设计了一种鞭杆很短、且只有一截鞭梢的“驼鞭”。由主角娜布齐和巴布盖手执驼鞭,做出一系列繁复而优美的动作;还须用这一道具交代出娜布齐机警地利用驼鞭相碰的一刹那,判断出巴布盖的鞭杆是空心的,里面必定有“鬼”。他们还为该剧设计出一套别开生面的“驼鞭档子”。李门设计的唱腔将京剧音乐和蒙古族民歌的旋律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听起来既优美又和谐。剧中女主角娜布齐的核心唱段“一阵阵东风化雨润心田”中,有一句唱词是“日遭皮鞭打,夜伴镣铐眠”,在剧中的表现是先唱一遍,然后再用无伴奏的“吟板”重复一遍,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马氏三雄”之一的马玉河担任这出戏的司鼓,为了更好地烘托气氛,他在京剧传统“锣经”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改革,打出不少连内行也叫不出句目的花样。事后有人向他请教时,他笑着回答说:“我只是按照殷元和导演的意思,糅进了一些‘梆子点儿’。”由宁夏京剧团培养的青年演员孙萍饰演的娜布齐,石小元扮演的巴布盖都十分出彩,他们的表演使得《赛驼以后》更富活力,更有看点。

在全团同志的团结协作下,《赛驼以后》在这次调演中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北京观众十分欣赏这出现代戏,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鼓励。《人民日报》也载文加以肯定,予以好评,京城一时呈现“赛驼热”。

调演结束后,文化部决定《赛驼以后》留京参加当年的国庆演出活动,在北京前后演出几十场,不仅给观众留下清新、美好的印象,不少参加调演的兄弟省、市京剧院团也纷纷向宁夏京剧团索要剧本,要求学演。在京期间,《赛驼以后》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录音、录像。一时间,“老四团”之名在北京再度风生水起,全团上下欢欣鼓舞,沉浸在欢乐之中。

随后,文化部安排宁夏京剧团的《赛驼以后》、安庆黄梅剧团的《小店春早》和安徽宿县花鼓剧团的《人欢马叫》联合组台,到京郊平谷县演出,受到观众好评。此间宁夏京剧团还专程前往平谷县徐家峪大队为农民兄弟演出,并参加田间劳动,与农民座谈,收获颇丰。

尽管在今天看来,《赛驼以后》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的环境和观念的局限和影响,在艺术上也不免受到当时文艺创作“三突出”框框的制约,但其仍不失为那个年代宁夏京剧团在坎坷的创作之路上迈出的可喜而有意义的一步。

通过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和不间断的艺术实践,屡经挫折的宁夏京剧团聚集了一批创作骨干,积累了丰富的出演正、反两方面戏的经验,全体演职人员增强了敬业精神和艺术才干。

二、演出不断

1976年前夕,宁夏京剧团派出梁加禾等主要演员赴兰州学习现代戏《铁流战士》,回来后以六○级学员为主在银川剧院、红旗剧院演出多场,并慰问宁夏军区、空军二一七部队等,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宁夏电视台还进行了实况录像。

1976年后,宁夏京剧团向兄弟院团学演的第一出现代戏是向张家口市京剧团学习的《八一风暴》,由梁加禾饰师长,剧中除男、女一号外,其余角色(次主演)基本以六○级学员为骨干:石小元饰叛徒赵梦,郭铸饰自卫军战士,张军饰警察局长,叶金森饰赵梦,方立生饰丁连长。第二出是向中国京剧院学演的现代戏《蝶恋花》,由王志怡饰杨开慧,梁加禾饰廖老爹(李鸣盛也演过此角),其他剧中人物仍以六○级学员为主:张军饰向旭,方立华饰杨开慧家的保姆,谷春才饰韩先生,石小元饰刁三,叶金森饰范剃头,郭铸也在剧中担任了角色。

1977年1月,宁夏京剧团演出《苗岭风雷》;3月向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队学习剧目《铁流战士》;4—5月演出《铁流战士》;5月22日,区文教局、银川市革委会举办纪念《讲话》演出大会,宁夏京剧团演出《渡口》《赛驼以后》《铁流战士》。

7月19日报讯:“区文教局召开全区文艺创作会议。区党委第一书记、区革委会主任霍士廉在会议闭幕时作了指示,区革委会副主任陈养山和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江云到会讲了话。来自全区各地专业、业余创作人员和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130人参加了会议。”

8月,宁夏京剧团演出《八一风暴》;9月9日,区文教局、市文化局主办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文艺晚会,宁夏京剧团演出《蝶恋花》选场;9月10—17日,宁夏京剧团演出《蝶恋花》;10月,宁夏京剧团演出《八一风暴》《蝶恋花》;12月,宁夏京剧团演出《蝶恋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京剧团创作排演了一大批新编历史剧目及大量优秀现代京剧,如《康熙访宁夏》《秦琼让印》《秦英出征》《人鬼鉴》《大夏春秋》《海瑞“驯”虎》《白毛女》《智擒惯匪座山雕》《重生》《刺刀见红》《爱甩辫子的姑娘》《银龙破雾》《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三伏马天武》《凤凰城》等剧目,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不少中青年演员在国家及省级文艺大赛中获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