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节能环保创新点子 > 2 甘肃省农村现有建筑及居住现状调查(第1页)

2 甘肃省农村现有建筑及居住现状调查(第1页)

调查目的、方式及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甘肃农村现有建筑的总体规划布局、单体建筑形式及构造做法、室内热状况等。以参观考察,现场踏勘,问卷调查,访谈与咨询等方式进行调研。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居住者,包括人口构成、职业、年龄、衣着、主观舒适范围以及家庭经济情况。

(2)建筑概述,包括宅基地面积、宅院流线模式、住宅面积、平面布局、房间开间进深、层数、层高、装修材料。墙、屋顶、门窗的构造做法及材料。

(3)采暖方式、燃料种类以及能源利用情况等。

2。2概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全省人口26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96万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34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453元。

甘肃地区乡村农户的经济类型主要有农业户、商业户、综合户。

农业户: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如小麦、玉米、马铃薯、水果、蔬菜等。兼营养殖,饲养或其他各类副业、一部分收入则来自外出打工。这类农户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土地,所以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年收入也很低。这些农户住宅标准一般很低,住房投资在2。5-5万元。

商业户:主要包括集镇临主街道的住户。他们一般是本镇原有的村民或者是进镇的农民。这类住户主要以从事买卖或者服务业为主,如商店、家电维修、理发等。这类住户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商业,经济条件好。所以他们的住宅标准一般也较高,层数在两层或者两层以上,最大的共同特点是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形式,住房投资在5-8万元。

综合户:主要指位置不在主要街道旁边的集镇和村落中的商户。他们是介于农业户和商业户之间的一种类型。收入一部分来自土地,一部分来自商业。对土地的依赖比农业户要低。其经济收入和住房标准的差异较大,这些农户住宅一般比较灵活,各种层次都有。

2。2。1乡村住宅的发展

从前的茅草屋、土筑建筑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在的乡村住宅有着统一的面貌,基本都是平房或者砖瓦房。最近二十几年建的住宅,外观大体一样,只是有新旧之分;平面布局,房间大小以及采暖方式上有所不同。经过调查笔者觉得乡村住宅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前和八十年代初期的传统土木结构房屋。多采用就地取材的生土作为建筑材料,有土坯墙、夯土墙或者为数不多的夹心墙,沿着传统的平面形式,主要建筑是堂屋,堂屋门居中,室内设炕;与堂屋紧邻或者在院子的另一侧修建一座或两座厢房。

第二次改变表现在改革开放后建筑材料的替换上。房屋的平面布局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建筑材料发生了较大变化。建筑材料选用原则是经济、尽量就地取材,本地的红砖成为首选。外墙采用240mm粘土实心砖,门是实木门,窗是单玻璃木窗。室外留有窗台,火炕和煤炉取暖。

第三阶段平面布局形式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房间数量增加,房间开间和进深,门窗尺寸以及层高更大些外,墙体材料和屋顶材料基本没有变化。房间门窗出现少数的铝合金等新型门窗。还有一个主要变化是采暖方式。除了火炕作为采暖方式外,主要的取暖方式还有煤炉、电暖气等。有的家庭还使用土暖气取暖。

乡村住宅经历这三次变化后,平面布局渐趋合理,但是房间开间和进深,门窗尺寸以及层高等盲目增大,不但造成房间使用上的采光、通风、日照等建筑物理问题,而且还使得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能源的极大浪费;围护结构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上也没有任何变化。从九十年代到现在,乡村住宅在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经济条件好的住户在建筑外观上多做些处理,但是仅仅局限于在贴面砖而已。墙体采用240mm粘土实心砖,墙体内表面做一粉刷层;屋顶基本上没有专门作保温隔热的。如果在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上进行改进,就可以节约燃料的消耗,减少大气污染,提高室内舒适度,达到健康生活的水平。

2。2。2甘肃乡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

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建筑业蓬勃发展,住宅建设速度增加,尤其是乡村住宅建设。从2001到2012年全国和甘肃省人均年末住房面积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均住房面积在逐年增加。

截止2012年底,甘肃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面积已达到人均24。1平方米,与2000年人均18。0平方米相比,增长了33。9%。而全国乡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达到了37。1平方米,与2000年人均24。8平方米相比,增长了49。6%。甘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与全国相比,其人均指标比全国少13。0平方米,仅占其65。0%。

2。2。3村落总体规划布置

在乡村常见的四种宅院模式(即前院模式,前院模式带卫生窄道,前后院模式,后院模式)中,前院模式的宅院流线模式最多,有62户占到了68%以上,而且住户对这种流线模式的不满意率为零;前后院模式和后院模式的宅院流线模式最少,分别为4户和1户,但是住户对后院模式的满意率为零,而对前后院模式的满意率为45%,不满意率为零;前院模式带卫生窄道的宅院流线模式住户数为26户占30。2%,而且对这种流线模式满意率为60%比较高,并且是这四种宅院模式中满意率最高的。

经调查,乡村住宅各种宅院模所占比重以及住户对宅院模式的满意率高低,与各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有关。前院模式适合庭院经济比重较大的农户住宅;前后院模式可以将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及生活污物分离在两个庭院,已达到功能的良好分区;带卫生窄道的前院模式是卫生窄道可以将对宅院有影响的功能单独分出,有利于庭院洁污分区;后院模式则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住户经济水平的提高变为商业户而不需要宅院的太多改动,适应性强。

乡村住宅总建筑面积的大小与建造时间和各村所给的宅基大小地有关,一般情况下,建造时间离现在越近,建筑面积就越大。在1980-1990年建造的住宅,其面积大多数都在60~90m2之内,1990年以后建筑面积基本都在90m2左右,近几年建筑面积增大很快,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有的住宅面积都达到了120m2以上。

乡村住宅因受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生活及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层数为一层的居多。从表1。3统计的结果来看,一层有83户占到96。5%,两层的仅有3户占3。5%。

由于宅基地大小的原因,乡村住宅的开间上存在一些差异。

乡村住宅窗户的大小是受房间的大小而影响。随着房间开间、进深的增大,其窗户也随之增大。当然窗户增大还与乡村居民对室内采光、通风、日照的要求以及窗户的材料、构造做法的改进等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农村居民点+家庭责任田”的不规则单元,即农村聚落的基本单元。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制约以及沿袭已久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居住意识的影响,在甘肃寒冷地区很少有一定规模完整形态的村庄,农村聚落的基本单元是所谓的“院子”。院子的规模一般不大,单家独院占有很大比例,并且院子的大小随着地貌类型的改变而差异明显。长期以来农户习惯于以自然院落形式分散居住,由此形成了农民居民点“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农村建房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它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甘肃省辽阔的土地上,规划呈现散、乱、小的特点。

由于西部比较落后又受地形和经济影响,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规模很小,有的自然村外延不断扩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