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做自己心理医生这本书多少钱 > 第四章 身体不舒服是我们惯用的武器(第2页)

第四章 身体不舒服是我们惯用的武器(第2页)

过了一会儿,敏敏缓过来了。老公认为她是血糖低,建议她去医院检查一下。第二天敏敏到医院查了一遍,一切正常。其实她并不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病,只是在家也没什么事情,这样出来走走也挺好。

敏敏漫步走出医院,来到不远处的草坪上,三三两两的病人和家属在晒太阳,其中有一对非常吸引她,一位老太太坐在轮椅上,一位老爷爷推着她慢慢地走,有说有笑的,一点都看不出病痛的阴影,让她心生羡慕。

这时接到老公的电话,询问她的病情并接着向她通报将要启程的日期。

敏敏又开始说服自己,没事的,老公出去深造绝对是好事,我得支持他。她去商场转了转,为老公挑选了几件衣服,她开始忙碌着为老公送行。

老公真的要走了。李杰也知道敏敏的老公要出国,于是过来送行,顺便想拜托敏敏老公打听自己老公的下落。敏敏不知大家对李杰的背后议论是否为真,但她心里还是为李杰难过。

“李杰要走了。”老公在叫敏敏,示意让她起身送李杰。

可敏敏一直瘫坐在沙发上。开始时她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想要起身时,她惊恐地发现并喊道:“老公,我动不了了!”

原来,敏敏的四肢罢工了,不听她的使唤。她瘫痪了。

家里一片混乱,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敏敏被送往医院,一直查不出原因。

这几天老公破天荒地一直陪在她身边。敏敏表现得很平静。

老公出国的日期临近,大家热议如何处理和决策。敏敏瘫痪的这段时间,老公的生活节奏终于慢下来,全身心地照顾着敏敏。

医生找敏敏老公谈话,向他介绍一种“心因性障碍”:这种瘫痪没有器质性病变,似乎患者并不关注自身躯体功能的恢复,而是想保留症状,从中获取某种利益,尽管患者本人通常并未意识到症状与获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类患者存在无意识动机转换症状,这是由患者未觉察到的动机促成的。

医生向敏敏老公详细了解了他们家庭的情况,然后在得到他的同意之后部署了一些治疗方案。

有一天上午,老公兴高采烈地告知敏敏他下午就要登机了,并给她安排了“保姆”,然后收拾东西离开了医院。当天下午,医生过来说要给敏敏检查身体,然后就开始脱她的衣服。敏敏心里万分焦急和愤怒,然后从床上跳了起来。她活动自如了。她冲出病房,在门口撞倒在老公怀里……原来医生通过了解后,认为敏敏是为了控制和抓紧老公,所以出现了瘫痪。所以医生首先让敏敏老公告知敏敏他要走了,也就是表示:她的瘫痪留不住他,控制不了他,瘫痪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紧接着医生过来为其检查身体,并在没有经过她允许的前提下有点强制性地去脱她的衣服,敏敏出于羞怯和自我保护,便恢复行为能力了。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种由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在现实生活中,如遇到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可使某些个体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由此有可能引起身体上的某种病症。要治疗这种病症,对其进行暗示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因为心因性障碍患者通常受暗示性较高,表现出的病症就是受暗示的结果,所以对此类病人进行暗示疗法也比较有效;领悟疗法也是一种方法,即让病人领悟到自己所出现的症状是由自身内在的某种潜在冲突导致的。

脚崴了&拒绝行动

几年前,公司领导提议举办一次演讲比赛,目的是锻炼员工的综合素质。时间定为一周后的周二上午9点,“每个员工必须参加,本周五17点前提交演讲主题”。

同事们接到通知后炸开了锅似的,有的支持,有的不支持。

我听了也非常反感,大伙儿都在加班加点地忙着呢,搞什么演讲比赛啊,用那时间还不如让大家倒休半天,恢复恢复体力呢,我不只心里嘀咕着,还坚定地站到不支持的一方,尽可能地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希望这个比赛取消……我反对演讲并不是真的很累,想倒休,而是因为我惧怕当众讲话。

我盘算着弃权,但领导又过来强调:这次活动每个员工都要参加。

我想找理由请假,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又觉得这样请假回去很没面子,明摆着是逃避……

我想鼓动大家一起弃权,但大家好像都默认了,并且都开始准备了。我只有无奈。

转眼到了周五。过了17点,我还没有交演讲主题。我假装忘了。不,我真的忘了。

到了下一周的周一晚上,虽然我“忘”了,但心里还是隐约地惦记,于是跑去问前台大家是否都交了演讲题目,前台说都交了。我一下慌了,那就简单准备些吧,讲什么呢?别人都交什么题目了?好吧,我就讲项目管理吧。当晚,我几乎没有入睡,脑子里反复演练着稿子。

第二天到公司后,与同事结伴去洗手间,路上不小心崴了脚,我一下就倒在了地上!我想再次起来的时候发现脚踝剧烈地疼痛,当场就出现了大大的肿块。同事们纷纷跑过来扶住我,领导也过来看了看,安排同事带我去医院,并准我休息两天。安排妥当后领导便带着大家去准备演讲比赛了。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像脚都不疼了。

拒绝行动、拒绝执行或者制造拖延,很多时候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及心中充满焦虑和恐惧的表现,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发现自己内在的这些不安,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于是我们就会开始找借口或者搞破坏,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拖延和拒绝行动合理化,好让自己安心。合理化是我们拒绝行动和拖延的最好安慰剂,而病症又是最好、最合理的选择,当初演讲比赛前夕的“不小心崴脚”看来是别有深意的。

我曾有个领导,非常喜欢许诺,每当与客户洽谈项目时,即使客户并无任何要求,他也会主动向客户做出承诺,以项目周期为例,本来需要三天的事情,他为了表达其敬业和能干,非得承诺只需两天,同时为了表达其认真和真实,他甚至承诺到几点几分,然而在他手下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几乎都不会按时交工。

虽然我们早早地提交了结果,但他不会第一时间审核,总是等到最后一刻,每当我提示他某某文件是否已发给客户了……他才会当场开始审核,并指出一大堆问题,让我回去改。显然这个时候才修改,按照他原本的承诺时间提交成果已经不可能了。

每次拖延,他总说这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说宁愿拖后也不能影响质量。久而久之,我了解了他的习惯,有时他虽然指出众多毛病,我们尽管口头答应着,其实并不用真的去修改,只要放一放,“发酵”一下,拖几天再让他来审核,同样的内容他也会表达出满意,并随即发给客户。

所以,这位领导的模式是:一次性成型的内容一定不行,按时交出去的内容一定有欠缺,于是非得拖过承诺期,然后才能非常有成就感地把成果发出去。他在自己的模式拖延里美滋滋的,殊不知自己内心体现的是一种何等的盲目和不自信。

拒绝行动或拖延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我们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理由、借口、意外事件、突发病症,从心理层面来说,它们都是对拖延和拒绝行动的合理解释,我们总是很无奈很无辜地叙述着自己的遭遇,是老天不让我顺利完成、继续前进??多么好的理由啊,“老天”是外在客观的障碍,“我”

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我”保留了以往完美的形象,也借由意外赢得了同情。

我们拖延和拒绝行动的内在原因可归类为三种:一是我们内在对自己持有完美的期待,于是“我”非常害怕“我”行动后遭到失败、做得不好、有瑕疵、有异议、受批评。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的心理在作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