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站在台前,目光扫过下面熟悉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
三年前,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只是普通工匠,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不仅掌握了技术,还培养出了新一代的年轻工匠。
"今天召集大家来,是要把这些年的经验好好总结。"郑国开门见山地说,
"修建水渠不仅是为了眼前,更是为秦国储备技术和人才。这三年来,我们不仅改变了这片土地,更培养了一批批技术人才。"
第一个发言的是负责渠首工程的老周。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工匠走上讲台,展开一卷工程图纸。
"说起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老周指着图纸说,
"比如渠首这段,地形复杂,我们采用了分级设计。
每一级水闸都经过精确计算,既保证供水,又防止冲刷。
这些技术现在都被整理成教材,在工匠学堂教给年轻人。"
"这个设计很有特点。"郑国补充道,"经过实践检验,现在已经成为了标准工法。"
"对,就是梯级引水法。"老周笑着说,
"现在其他工段也都用上了。最远的工地还结合当地地形对这方法做了改良,效果更好。看来我们这些老家伙也要与时俱进啊!"
接着发言的是防渗技术的张师傅。
他带来了一套完整的材料配比记录,每页都写得工整。
"防渗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张师傅说,
"我们发现,光靠夯实还不够,还要讲究材料配比。泥土、砂石、石灰的比例稍有差异,效果就大不同。"
"对。"
"这套配比方法已写进技术手册,在其他水利工程中也能用。"
各个工段的负责人轮流分享经验。
有人讲述如何在险峻山地开凿渠道,有人分享管理工地的心得,还有人介绍培训新手的方法。每个发言都引来热烈讨论。
秦天和范雎悄然来到会场后方。这些实践经验,比任何理论都珍贵。
"陛下,这些工匠进步很大。"范雎低声说。
秦天点头:"这就是实践的力量。他们不仅掌握技术,更学会了思考和创新。"
台上,一个年轻工匠正介绍他们开发的新工具。
一种改良版水平仪,可以更精确地测量渠道坡度。
"好!"
"看来年轻人也有创造。这个想法很实用,让学堂的学生都学学。"
"我们要把这些经验编成教材。"
"这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为秦国储备人才。"
"不错,还要配上详细的图解。"年过半百的木匠张老提议,"我发现画张图,能顶千言万语。"
一旁的铁匠李师傅接过话头:"最关键的是要多加实践环节。这些年,我带过不少学徒,光说不练是不行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这些建议都来自多年的教学经验,每一条都弥足珍贵。书记官们在一旁认真记录,生怕遗漏任何细节。
夜幕降临时,秦天来到了大堂。
看着堂内热火朝天的景象,他的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