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彼岸的拼音 > 后 记(第1页)

后 记(第1页)

大约八十年前,一个伟大的中国文化人发出了一个有趣的自我提问:“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个伟大的中国文化人就是我们尊敬的鲁迅先生。他在这个提问里,剖陈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为了疗救国家、振兴民族,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毕其一生实践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誓言。

应该是四十年前吧,鲁迅先生的这个提问,竟电光石火般地让一个苦闷彷徨的青年,看到了远方隧道口的一束亮光。那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便是我,一个离开课堂没有几年的初中生,竟然也想学写起小说来。说到这个题目,话可就长了。

那时候,我已经回到家乡参加了几年的农业劳动,一般的农活也都能驾轻就熟地操作了。可能是干活卖力,从不挑肥拣瘦,遇到危险事也不知道躲避,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的缘故,深得乡亲们赞许,还选我当了副队长。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西安农药厂来村上招收工人。那时候,村里的回乡青年很多,想到外边世界去闯一闯的人也很多。那时候的农村青年要想往外走的路子却很有限:参军、招工、被推荐上大学。参军的政审条件很严格,我家虽是贫农成分,但是父亲有过抗战期间当过国民党军队小军官的历史问题,自然是不能奢望;至于推荐上大学,就更不能痴心妄想了!好在那时候村里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让回村劳动表现好的青年人先走!我也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果然我们队的社员们就推荐了我。我体检合格,其他也没有任何毛病。我知道,凡村里有人往外走,都是要经过政审这一关的。我以为,去区一级农药厂当个普通工人,也许不会那么严格吧?结果还是被淘汰了!

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好长一段时间心里都很郁闷。我不知道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一度十分苦闷和彷徨。在苦闷与彷徨中,我想到了读书,能想到的也只有读书。那时候的新华书店里,别的书虽然不多,但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却比较齐全,我一本一本地买回来读。还别说,读着读着我就读出味儿来了。特别是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一句发人深省的提问:“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就像主心骨一下撞进了我的心坎里,从此我在苦闷与彷徨中看到了远方隧道口的那束亮光。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自我奋斗的路来!这就是我当时想学写小说的由来与狂想。特别是读到“我的来做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这几句话就像在我周围架起了熊熊篝火,烘烤得浑身都膨胀起来;又像神话英雄安泰获得了大地母亲的鼓励,满身都是勇气与力量,每一个细胞都鼓胀着跃跃欲试的渴望。如果没有读到这样一段话,借我一百个胆也不敢有此疯狂的想法。

为啥说是狂想呢?自己粗泛地拜读了鲁迅先生的两段名言,便想学写小说,难道不是狂想吗!我埋头书案,奋笔疾书,夜以继日地写了一年,收获了三次退稿,便明白了的确是自己狂妄。然而也并非一无所获,虽然遭遇了三次退稿,可也获得了编辑老师的热情回应,说“作品生活气息较浓,语言较流畅”,还认真地指出毛病所在:“有的缺乏较为完整的中心事件,有的人物显多,没有较为集中的刻画。”总之,我通过实践明白了自己的幼稚与肤浅。但是,我仍然很高兴,也觉得很有收获,最大的收获就是:鲁迅先生的引导,帮助我走出了人生的一段迷茫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要赶快补课,要抓紧学习,从头做起。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导致我的人生轨迹来了一个彻底改变。

那年的开春,郊区文化馆准备举办首期农村通讯员学习班,但村上只给名额不给工分,村上没有人愿意报名。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便主动报名参加。因为没有竞争,村上便把名额给了我。我于是便第一次有了走出村的机会,也才能到郊区文化馆学习写作。自从跨进郊区文化馆的那天起,我的幸运之旅就开启了。第一幸事当然是结识了我的恩师,他的名字叫程生义,一个身材伟岸的中年男子。他也是我离开学校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他是陕西师范大学第一届毕业的高才生,出任过某中学的校长,担任过宝鸡某县的干部,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担任郊区文化馆馆长,是他从外地调回省城的第一个任职,同时他也兼任着第一期农村通讯员学习班的授课老师。后来,我之所以能够写点文字性的东西,包括给村上写通讯,都是程生义老师教授给我的。还有,我后来能够有幸参加国家高考制度改革后的第一届大学招生考试并被录取,都与老师鼎力支持与呕心沥血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我是程生义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学生。

在这个文化馆里,我的第二幸事是神交了陈忠实先生。那时候,我才开始练习写小说,许多知识点都把握不好。有一天,程生义老师对我说:“把你写的小说拿一篇来,我请忠实帮你看看。”当时,陈忠实先生已经是我们文化馆里最负盛名的学员了,他的作品在国内多家大型刊物上刊载,最新一篇小说还在《红旗》杂志上发表,那可是全国著名的中央级别的大型刊物哩!当时在馆里的学员数百人,最受程老师器重的就是陈忠实先生,我自然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有程老师的引荐,我便不揣冒昧地找了一篇题目叫《瓜老实》的短篇习作请忠实先生指导。私下里我有些惴惴不安,心想:虽然说忠实先生也是馆里的学员,可人家已是发表多部作品的名人,是早已跻身作家行列的人了,怎么会认真地看一个寂寂无闻小学员的习作呢!没想到,三天后我的那篇习作就被程老师捎回来了,程老师当面叮嘱我说:“忠实给你看得很认真,我看了批语都很感动。你可要仔细看呦!”我急忙接在手里,就像捧着一个火炉一样全身热腾腾地好一阵感动,敬佩的泪花蒙住了我的眼睛。我那习作《瓜老实》,写了一个农村妇女为了喂好生产队的待产母猪,硬是把给自家孙子所买奶羊准备的剩饭,瞒着家人和队长偷偷拿去喂母猪的故事,赞扬了贫下中农牺牲个人利益、热爱集体事业的可贵精神。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叙写也格外粗糙,也就是一篇中学生不成熟的作文而已,全文总共也就三千多个字符。忠实先生却以十二分的热情,通篇详加指导,批改之处达三十四处,耐心精到的批语用字竟超过了二百三十多个。那些批语映照出忠实先生渊博的学养与才华,凝结着忠实先生创作的经验和心血,展现出忠实先生肝胆照人的侠义与真诚,洋溢着忠实先生提携新人共同进步的殷殷期望。真可谓一丝不苟,用心良苦,感人至深。我与忠实先生素未谋面,能得此厚爱,可谓幸运至极了,他真是我辈千载难逢的良师益友啊!自此以后,我便砥砺自己,一定要写出一篇像样的作品,以便登门拜访,当面聆听忠实先生的教诲,方不负忠实先生此番殷殷批改之盛情。令人遗憾的是,我这一夙愿竟成了永远的怀念。在历史匆匆的脚步面前,竟因一些俗念与忠实先生失之交臂,这成了我终身刻骨铭心的憾事!

我与忠实先生未能续缘,竟然是因为一场考试,那便是全国高考制度改革后的首场全国大学招生考试。在程老师的帮助下,我参加了那场考试,并且有幸被录取。为此,我就彻底地走出这个村去,成为当时受人羡慕的吃商品粮的人。我接受的是师范大学教育,毕业后被分配到教育战线,当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这么一来,环境大变了,人事大变了,志趣也大变了,学校工作的压力和家庭生活的负担劈头盖脸地扑过来,实在难得再有时间来看书,又哪里还有机会来练习写作?这人生的道岔一旦被扳开,生活的列车就奔着完全不同的方向,轰轰隆隆地开过去,再也回不到原来的轨道上了!这一去就是千万里,就是几十年……

直到退休多年后的有一天,闲暇无事中偶然翻起从前一个旧书匣,竟再见到了《瓜老实》这篇习作,陈忠实先生的批语依旧赫然在目,依旧十分清晰,依旧那样让我亲切和感动。我忍不住激动地再次捧起它,从头到尾地读下去,一口气读了三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每有新的领悟,伴随而来的就是对忠实先生更深的敬意与怀念。到后来便勾起当初我私下里对忠实先生许下的那个心愿:一定要写出一篇像样的作品,以便登门拜访,当面聆听忠实先生的教诲。现在,忠实先生虽然作古了,可先生当初批改的殷殷之情仍存我心,怎么可以不作数呢!这个念头一旦萌生,就在我心里一天天长大起来,再也不可遏制。可以说,正是在忠实先生孜孜不倦献身事业的精神感召下,才有了我《彼岸》这部小说的诞生。

有幸的是,我后来结识了陈忠实先生生前的几位好友。他们中间有享誉关中的儒学大家,有出版社著名的文学编辑,还有社科院辛亥革命名人研究、著述颇丰的著名学者。从他们那里,我更多地了解到陈忠实先生独树一帜的创作贡献,也更深刻地领悟到陈忠实先生献身文学事业的高尚精神,也从他好友们的言谈身教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受到他们的真诚帮助和无私关照。在创作过程中,刘兆英老师振聋发聩的社会认知开拓了我对生活的理解,提纲挈领地周密策划让我顺利地实现了整个创作过程;曹彦老师不辞辛苦,积极为我联系出版社,并亲自为我设想书名;张应超老师夜以继日地为我校稿,细致到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一个。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彼岸》这部小说的问世。在此,我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并借此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感谢。

2022年春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