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天汉坊h15多少钱一瓶 > 第九十六章 茶行更名(第1页)

第九十六章 茶行更名(第1页)

茶魁成了艾草茶行的新东家。他的疯癫症在吃了济生堂的几服中药后,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他召集了所有的伙计当场宣布:艾草茶行要再次改换门头。郑家院里院外的人都疑惑:难道他要把艾草茶行改为天汉茶庄?

这年春天,翠绿的茶叶喜获丰收,郑家茶庄一下子又热闹起来。那块黄底绿字的梨木“艾草茶行”大匾,被迅速换成了茶魁亲手书写的四个镏金大字“古月茶庄”。茶魁在中堂上跪拜了奶娘古月月后,在一片鞭炮声中,升起了“古月茶庄”匾额。

所有人这才明白茶魁为何又把“艾草茶行”改成“古月茶庄”,都称赞茶魁懂孝道。一时间,河街的人都羡慕奶娘古月月,一个奶娘活到这个份上,真可谓一身荣光。而只有茶魁心里明白:古月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个“胡”字。

常管家来到西院正堂,果然见茶魁给采青那张陈旧发黄的遗像郑重地上了三炷紫香,烧了三沓打过麻钱印字的火纸,最后双膝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这时候,茶魁突然想起一个人,这个人是他的爷爷郑德昌。爷爷接管茶庄时,茶庄正在败落。而爷爷想尽办法把积累的家产盘活,按照“以地生茶,以茶生银”的经营理念,勤俭持家,一步一步坚实地朝前走。几年之后,天汉茶庄家底开始充盈,紫阳的茶路也不断拓展。

茶魁主事古月茶庄之后,紫阳城里的人说,只有魁老板才有如此智慧。当了新东家,他的精神与往日相比完全不同,吃喝起居也十分讲究。

那茶魁的小名自是没有人敢叫了,郑清魁才是茶魁的大名,茶庄上下都改口叫他“魁爷”。

茶庄换门头不久,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全国陷入内战。消息传来,整个紫阳商界顿时人心惶惶。这样的局面意味着各地又起战端,商路不通。不到一个月,古月茶庄各地分号掌柜的告急信就雪片般飞来了,尤其是罗众传信说:耀县一带被国民党视为禁区,派重兵驻守,监视陕北边区政府。耀县到边区的商路被彻底封锁,茶庄积压的几百担紫阳叶子成了柴火,特向东家请示。这时,常管家和回到紫阳城的韩冠章等人为防止事态扩大、恶化,经过多次商议,向茶魁提出建议:把耀县、兰州、汉中等地资金全部撤回紫阳,以防郑家的茶商王国陷入灭顶之灾。茶魁经认真考虑后,咬牙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这样一来,除西安外,古月茶庄的市场范围缩小到了紫阳这一弹丸之地。

茶魁兴旺古月茶庄的雄心,也被动荡的时局重挫,他不得不对勉强维持生计的茶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保证伙计们的生计。生意萧条,经营规模不断萎缩,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原靠古月茶庄为生的人们纷纷离去,往日的繁荣再也不见。此时的茶魁,只能处处小心谨慎,凡事能躲就躲、能推就推,除了主动上门的茶商外,他将自己的商业交往活动范围局限在陕南各县。

阴县长队伍撤走不久,紫阳又来了个新部队,名叫自卫团,团长朴雨仁带着太太从安康来到紫阳县驻防,指挥部就设在西关演武厅内,负责紫阳城防及全县治安。按惯例,紫阳城来了新任军政长官,城内各大户人家都应备礼一份,以示敬意。

常管家找魁爷请示,该备多大的礼。茶魁问:“你说呢?”常管家说:“当兵的也没啥见识,送点茶和酒打发打发便是。”茶魁耷下眼皮说:“再想想!”常管家见茶魁认为不妥,只得改口道:“那就送十个银圆。”魁爷仍然没抬眼皮提醒说:“再想想!”

“还少?”管家心疼地叫起来,“难道要送他百元?”

“太小家子气了吧。”茶魁抬起沉郁的双眼说,“记住,做生意,绝不可惹官!明知他在敲你,也要认了,这叫忍!不会忍不能成大事!”常季清这才大梦初醒,魁爷再不是那个疯子少爷了。常季清有些尴尬,连声说:“也是,也是!不过,银柜早已空了,连十块钱都得去想办法借。”常管家说的是实情,茶庄当年改成艾草茶行之后,每天只出不进,而且三天两头被驻军以各种名头搜刮,如今只剩这些吃饭的嘴和一座老宅了。魁爷对常管家说:“莫怕,你去给我找把铁锤来。”

魁爷带着常管家来到花园紫藤架下,用铁锤将一个石凳子敲开,露出了里面的银钱。常管家目瞪口呆,想不到这些普通的石凳子竟然是钱柜,他突然想起茶魁发病时说的疯话:“这石凳是宝呢。”

魁爷做主在档次最高的紫阳花船上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打算为朴团长和朴太太接风。可一打听,朴团长事务繁忙,国民党县党部、政府的那些书记、县长,以及新成立的县盐业同业公会、旅栈业同业公会、百货业同业公会、面粉业同业公会的会长们请吃都还没轮过来,古月茶庄是排不上的。魁爷只好改变主意,当天夜里,进了演武厅后宅。见朴团长军务繁忙,简单寒暄之后,将带上的一千块银圆奉上:“不成敬意,请朴团长不要推辞!”

朴团长听说古月茶庄是大茶商,自然肥得流油,他可不愿意放过一切发财的机会。看郑老板一出手,就是千元硬头货,不像一些商户老板送金圆券纸币。朴团长乐了:“好,郑老板够意思!”临别时,魁爷向朴太太递上一个红色的金丝绒小盒,盒面镶嵌着玻璃,不用打开就可以看到里面的宝贝,是一对黄得扎眼的金手镯。盒底衬着红绒,绒上绣着精细的花,把手镯衬托得无比高雅华贵。“十足金成色,很柔软的,用手指就可以任意改变大小,请朴太太试试看合手不。”朴太太戴上手镯,刚刚好,便笑得合不上嘴:“好看,我喜欢!”

为此,魁爷花掉了整整一千二百块银圆。完事后,魁爷向季清报账兑现银两,季清吓得张着大嘴,好久合不上。一千二百块银圆,近乎茶庄半年的利润呢。季清一急说了句:“东家出手太阔。”魁爷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是破财保平安呀。”回报很快就来了。县茶业同业公会成立日久,会长一职空缺,朴团长就还了魁爷一个人情,向县政府推荐了魁爷。魁爷坐上了茶业同业公会会长的位子,当然也就有了与之相应的责任和权利。

大凡有钱人都喜好女人,魁爷喜好女人的习惯自小就有。闲着了,魁爷时常要到码头上转转,见到码头上水色的女子,魁爷也是用眼神迎来送往。但魁爷有一条规矩,对女人仅仅图个打情骂俏的热闹,决不动真格的,与过去判若两人。

账房曾瑞安看着就好心劝魁爷:“给茶庄娶位夫人吧。您吃了这么多年的苦,该有个知冷知热的夫人了。”魁爷也许是还没有忘记艾草给自己带来的屈辱和心酸,一番深思后,沉稳地说:“不急,不急。”魁爷变得十分谨慎,谨慎得让管家一步也不能离开他,诸事都要一起商讨后再做决定,这让管家觉得东家太过优柔寡断,没有一点德昌老爷的果断。在好长一段时间里,魁爷都在做着同样的噩梦,噩梦里艾草那隆起的大肚子幻化成一块滚动的巨石,紧紧地追赶着他,他只得拼命地跑。眼看着就要被巨石碾压,魁爷惊醒了。每次醒后,魁爷都能清楚地回忆起那隆起的大肚子。魁爷终于想明白了,自己需要女人来冲走这巨石带来的晦气。

魁爷不喜欢看大戏,却喜欢去自家茶楼向卖唱的艺人点曲听唱小调。

上茶馆或茶楼喝茶是紫阳男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若一连几天不上茶馆或茶楼,那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紫阳城的一些富商名流更是不可一日不进茶楼。很多茶楼专为一些有身份的茶客留有常座,并单独给他们备有茶壶。一些人小聚闲聊,或是洽谈生意,也喜欢到老字号的茶楼。

魁爷不爱品茶,然而他经常去古月茶楼,主要是为了听古月茶楼的民歌小调,演唱者声调纯正圆润,以“纯朴、纯真、纯情”而闻名汉江上下。魁爷是茶楼主人,单间固定座位,茶桌上备有瓜子糕点甜果。在茶楼唱小调,可一人可多人,根据自己的人缘搭配,一般是两人表演:一人演唱,一人配乐伴奏。这日上台的是一位刚到茶楼的十七八岁的姑娘,瓜子脸上白里泛着红,显得眉目清秀。姑娘自我介绍是蒿坪坝的,名叫邱寒霜。她穿着一件水红缎面旗袍,身段曼妙,眼神柔情似水,未施任何脂粉,但全身上下都流溢着一种娇美。尤其是她那委婉轻柔的嗓音,软酥入骨,加上浓郁的楚风蜀韵和弦乐伴奏,歌声轻灵,韵味十足。魁爷一见就笑眯了眼。

茶楼演出的内容以抒情叙说孝道见长,如《谢恩情》《父母敬》等;有时为了应对客人点曲需求,也唱《五更香》之类有关男女偷情的段子。

但魁爷忌讳这类曲调,来古月茶楼唱曲的都知道这规矩。静场片刻,弦乐渐起。女子便软软地唱起《约郎相会》:约郎相会在茶林,借块云雾遮妹身;山歌一声知郎到,喜得小妹乱了心,露水打湿绣花裙……这天,魁爷听小调听高兴了,扭头问曾瑞安:“你知道这小调为啥好听?”曾瑞安脱口而出:“美人唱的呗。”魁爷摇了摇头:“那唱大戏的花旦也是美人呢!”曾瑞安愣住了,他知道魁爷不爱看戏:“这……”魁爷说:“我就喜欢这些清纯、干净的人。”曾瑞安猛然醒悟了,望着魁爷笑。

回到书房里,邱寒霜那眉目清爽的影子,一直在魁爷的脑子里萦绕着。事后,一个活脱脱的大美人走进了古月茶庄后院。她年少春衫窄,穿着一件青色半袖短花丝葛旗袍,辫梢上坠着流苏。肉嘟嘟的脸蛋,尖尖的下巴,浅浅的梨涡笑,增加了三分甜美。难怪南宋名臣、诗人胡铨用“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的诗句,对这梨涡之韵味进行了赞美。

魁爷娶艾草时,是一场闹剧,他一点印象都没有,茶庄也没张扬。这次娶邱寒霜,兄弟们吵着让魁爷一定要“办酒”。

紫阳人称娶媳妇为“接亲”。接亲要“办酒”,就是设宴招待前来庆贺的亲友。也许童养媳带来的不幸在魁爷心中留下了阴影,他对兄弟们的提议有些动心。借办酒冲一冲晦气也好,可魁爷做事从不爱张扬,办酒之事与他的性格不合。办酒属于大办,要酬客开席,搭建席棚,收受各家的礼金,会加重四邻八舍的人情负担,同时也让自己欠下不少人情。纠结一夜,无果。次日,魁爷犹豫再三,决定亲自登门向义元先生讨教。

自打魁爷把天汉茶庄改成古月茶庄之后,义元先生有些愤愤不平,认为魁爷做事违背常理,对茶魁疯症的诊治也是满腔羞愧自责。与古月茶庄的交情就淡了不少,义元先生对魁爷敬而远之,碰上面了,是能躲就躲,躲不及也就点个头算是打了招呼。

义元先生有几许仙风道骨,为知书达理之人,见魁爷上门,自是热情相待。魁爷说明来意,义元先生沉思片刻,说道:“婚姻乃人生大事,该办。”魁爷说:“先生也这么看?”义元先生接着说:“魁爷乃睿智福气人,与小民有别,既然魁爷喜爱清静,看不上民间的那些俗气,不妨红红火火图个吉祥。”魁爷问:“先生有何高见?”义元先生说:“喜上加喜也。”魁爷一愣问:“此话咋讲?”义元先生说:“相传宋朝大文豪王安石在赶考途中看到一副求婚对联,主人说谁能对上就把女儿许配给谁。对联写: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当时王安石对不出来,就记在了心上,到京城赶考时,主考官为了试试才子们的文采,就在考场门口出了一个对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大家对不出,王安石想起路上看到的征婚对联,于是说: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考官大喜,王安石初露文采。后来王安石考中进士,又回到老人那里,将考官的‘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的联语对上。老人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了王安石。新婚之夜,他越想越高兴,这次赶考来回一趟,不只中了进士,还娶了个有学识的媳妇,真是喜上加喜,于是将两个‘喜’字并排书写,贴在门口,表示喜上加喜,故谓之‘双喜’。囍就变成了婚嫁喜庆的吉祥符号。魁爷的婚庆之日,不妨将茶庄大小院落装点一下,挂大红双喜,一红百福呢。”魁爷笑了,道:“好,好。”

次日一大早,魁爷拿起斗笔,在盛满墨汁的瓷罐里蘸了蘸,在红纸上龙飞凤舞起来。一个一个的“囍”字跃然纸上,有的一尺见方,有的半尺见方,刚劲有力。魁爷在前面写,一帮凑热闹的小孩就跟在魁爷的屁股后洒金粉。魁爷一口气写下了几十个,摊在地上一片红,一溜的金“囍”字闪闪发光。

与此同时,曾瑞安正指挥着弟兄们将茶铺、茶楼和几进院落装饰一新,临街门额一溜都挂上了大红灯笼,每个红彤彤的灯笼都有磨盘那么大,悬在半空中,即使不点蜡烧烛,也格外红火和喜庆。茶庄前的河街还立起了一个高高的彩色牌坊,以绸缎扎制,面对着码头,让江面上来往的船只老远就能看到。红花彩带随风飘舞,与那些红灯笼相映生辉。两个最大的“囍”字分别贴在茶铺和茶楼的大门上。这样,魁爷的喜事让了半个河街都点染上了红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