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石库门内部 > 新市民轶事(第2页)

新市民轶事(第2页)

现任对外教育部经理的高老师从1984年起就到市对外服务公司对外教育部担任中文教员,现在已是“桃李满天下”了。他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们的来信。他笑盈盈地看着信,更加深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

高老师:

您好!……六月二十七号(我们)到新加坡来了。新加坡人人会英文和普通话(他们叫华语),我买东西或者坐汽车的时候,我说中文。他们对我说,说中文的日本人很少。他们听我说中文很高兴,我也高兴。我希望不忘中文。我尽量用中文。

我常常想起你。有时候我大声唱歌:“大海……”

我喜欢上海,我希望再到上海。

再见!

中村雅子 8。1

老师给予学生的是学业上的收获,同样自己也从中得到许多收获,包括理解、信任和友谊。

W先生想学会中文,是出于对商业谈判的需要,通过翻译转达意思,毕竟提升了一个层次,有时甚至因为译义不准而闹出小误会。于是他忙里偷闲,坚持每周两次向高老师学标准发音,学中文单词。学出味儿了,他还去买了本巴金的《家》,慢慢地咀嚼、品味;能听懂普通话了,他又要求学说苏北话、上海话。两年多时间的坚持不懈,使他的一口中国话很快地道了。现在,在商务谈判中,他居然能够抛开翻译,直接与对方对话……这时候,W先生说,他会想起高礼彬老师,会从心底滋生出感谢之意,甚至会安排出一个下午,来看望老师—给他学业帮助的人。

12岁的日本姑娘商田真由美小姐跟着中国老师学弹钢琴。半年以后,上海电台的“一衣带水”节目里,播出了她弹奏的钢琴曲,她乐坏了,蹦跳起来。高兴之余,她也没忘记老师的培养,特地找到老师表示谢意。

中国的文字,原是中国绘画的变种。通过对物象的外形描摹,产生了象形文字。随着文字的演绎和发展,又逐渐有了比形象原意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而绘画,却始终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同民族传统习俗性很强的文字相比,绘画更富有视觉感,而较少有区域性的局限,因而绘画有时会成为向文字进阶的一块跳板。谁能想到,这一纯属理论研究的问题,竟会在联邦德国人莫尼卡身上得到印证。

莫尼卡想学中文,可是方块形的汉字在她眼里不像是文字,倒更像一幅幅扑朔迷离的“图画”。她“画”不会,也讲不来,焦急之余,想打退堂鼓了。这时,老师劝她不妨先学学中国画。中国画讲究艺术意境,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栩栩如生的物景,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莫尼卡感到很了不起,学习上劲儿了,没多久就能“像模像样”地画上了。再进一步考虑“形神兼备”的构图方式,待达到一定的境地,在老师的诱导下,忽然品出一些中国汉字的构造方式,其两者间绘色构思不是很有些相似之处吗?于是,她再次鼓足勇气叩响神秘复杂的汉字之门,果然很快掌握了不少的中文技巧。去年12月,北京国际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联合举办“新年文艺表演赛”,参赛中外人士有400多人。莫尼卡以熟练的中文会话水平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她的儿子为母亲的进步感到高兴。而莫尼卡呢,却感谢中国老师“先画后文”的循循善诱。中国老师对教学方式的探索,在她身上发现了价值,而她却从中发现了中国老师的一片热情和真诚!

送走了一批批学生,又迎来了一批批新生,工作又出现新的起点。

送走的却并未走远,一颗颗心与心的理解,装在信笺里,由遥远的海外飞到中国老师的桌上。

“中国的文字,没有走进去,仿佛是一座迷宫。走进去了,才会发现是一座五彩缤纷、充满各种丰富含义的殿堂。”

“我为学会中文而感到骄傲,它使我更理解中国,更热爱中国。”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人类的瑰宝,不会忘记在上海的日日夜夜,我会永远在心里记着你们,记着中国的上海……”

这是友谊,是理解。

这既是对老师个人的理解和友谊,也是对上海、对中国的理解和友谊。

谁能否认对外教育是扩大对外交流的一部分呢?也许这种不出国境的对外交流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现在!

为了改革开放,为了理解友谊,这,也许可以说明上海有关部门为改善投资环境,为来自异国的投资“新市民”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努力,所具有的一片真诚和热忱!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缩影……

(本文和尹明华 联合署名)

1988年7月刊于《角逐世界商战》

(以此文怀念老友尹明华。他曾是电台记者、台长;市委宣传部秘书长;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还担任过中国记者协会副主席;复旦新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2021年3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6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