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压力表的规格型号 > 俗尘逸事(第2页)

俗尘逸事(第2页)

1961年10月,院部决定出版马健翎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剧目,提出由我搞搜集整理工作。为了掌握他创作的全面情况,我考虑先将他以前创作的所有现代剧剧目、时间弄清楚,整理出一份清单,以便工作。

由于他的许多剧本创作时间正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社会环境动乱不堪,剧团行动不定。现存的资料很不完全,有的有剧本,也是有些则没有;即使有剧本,也是页码残缺不全,纸张泛黄,水洇黑污,漫漶不清,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去整理填补;还有一些是边写边排演,完整性差;一些是口口相传,或有窜改,或是误读,一时难以确定;有的演出后丢失了,有的也说不清了;等等。情况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咨询考证。

经过多方努力,搞清楚创作的剧目有《冲上前去》《中国拳头》《大中华儿女》《上海小同胞》《白胡子老头》《逃难图》《小精怪》《有办法》《一条路》《好男儿》《那台刘》《小放牛》《中国魂》《三岔口》《干到底》《两亲家》《抓破睑》《十二把镰刀》《两块钱》《近视眼张三》《吴牛回家》《两兄弟》《光荣花》《血泪仇》《穷人恨》,共25个。其中有秦腔、眉户、话剧、京剧、歌剧、快板剧、杂耍等。

对于完整的剧本先定下来。对于不成型的剧本,开始找人回忆记词,有的还要找多个人对证。经过一番努力,最后只确定了《好男儿》《查路条》《十二把镰刀》《血泪仇》《大家喜欢》《一家人》《穷人恨》7部剧本。

这时许多人提出《中国魂》这个戏应该上,这是毛主席赞赏过的戏,又改成这个名字。但经过反复查找,拿不出一个完整的剧本,于是决定由黄俊耀等人,一边回忆记录,一边修改定稿。可是,因为黄俊耀当时还有别的任务而耽延。直到1963年5月23日,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1周年之际,才以眉户剧纪念演出,可时间已来不及了。另外,还有他与人合作的《两颗铃》未被选取。

11月,我去长安县鱼包头村,住在马院长的品字窑里,每天拿着剧本和他逐字逐句地推敲,不时地增增减减,反复修订。就这样,一部剧本一部剧本地过手,认为没有问题了才定下来。

马院长体弱多病,晚上失眠,长期服用几种药物,有时候精神状态很差。我念剧本时,他常感到体力不支,一会儿坐着,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站起来动动,以缓解不适。但在我念书稿的时候,他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情不自禁;抑或大声高唱,精神振奋,十分激动,像是换了个人似的。有时却又突然让我停止,说一些艺术细节。我想,真是爱戏入骨!

《血泪仇?指路》讲的是在国民党统治区,王仁厚一家被迫从河南逃离家乡,东奔西跑。所到之处,都是饥荒难民。一家人受气挨饿,走投无路,深感绝望。在一家老小又饥又饿之时,王老婆发出怨言,这时小孙子狗娃哭喊着:“我饿,要饿死了!”孩子连哭带跳。他妈劝阻不住,打了几下,孩子哭闹得更厉害了。全家人十分伤悲,陷入绝望。

马院长说:“这里的戏,就是一个‘馍’字。如果演得好,观众就声泪俱下;演不好,就一般化。”他接着说,就在狗娃哭着要馍时,老冯上场了。这个人也是从河南逃难到这里的,刚从女儿家走亲戚回来。王仁厚见了老冯就求告说,孙子饿了,有馍没?给孩子一口吃的。老冯也是个穷苦人,出于同情,在腰里摸了摸,掏出一个黑面馍递过去。马院长又说,演这个角色的人是任国保。他掏馍时手却磨磨蹭蹭的,掏出来后,双手递给王仁厚时,眼睛一直瞅着馍,舌头还在嘴上转了一圈,咽了一下口水,想把馍掰成两半,给自己留点儿吃,最后却下定决心,全都给了王仁厚。剧场效果很好。

马院长还指出,第九场《龙王庙》是戏眼。所谓戏眼,是最要人眼泪的地方,这里就要把力出圆去演这场戏,也是人常说的“起承转合”。王仁厚一家在这里遭受了致命的打击,王老婆和儿媳都死了,突然遭遇灭顶之灾。他认清了世道,要找一条活路,终于唱出:“我不往南走往北上,但愿得到边区能有下场。”正如多少年来,许多名家经常演唱此段(戏)。

《十二把镰刀》是反映1939年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戏。马院长说,当时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边区党政军民齐上阵,干劲冲天。开荒的、纺织的、放牧的……搞得热火朝天。自己激动得坐不住,找地方熟悉生活。但是用什么样的戏曲形式来表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想了几天想到了打铁,是打镰刀,不是打?头,也不是打别的什么。镰刀在舞台上好表演,他自己也很熟悉铁匠铺打铁的事。至于戏曲形式,则不用秦腔,而用眉户,因为眉户很生活化。于是,他找眉户艺人李卜商量,李卜很高兴。两个人开始琢磨。总体结构和剧中人物定好后,他根据李卜唱的曲调和人物性格、情感的要求进行填词。有人说,这个戏是剧作者和作曲者合作的典范。演出效果很好,还出了国。

马健翎在戏曲艺术上有独到的见解、不凡的洞察力,以及身体力行的精神。他常强调,戏要存天理,惩恶扬善,绝对不能马虎;创作要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紧贴现实,和时代同步;要写正面人物,革命的英雄模范;必须找准题材和写作素材,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身边发生的或听到的事。这些人物和事件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动笔。否则,就不要动笔。更不能闭门造车,胡编滥造。自己都不感动,还能感动别人?!这是创作之道,没有别的窍门。

他还讲,搞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到工农群众中去,去工厂、农村、部队、寺庵等,和群众打成一片,那里才有生活。他经常到鱼包头村里去转,有时在街头巷尾,有时去社员家里,有时去田间地头,和干部群众谈队里的生产、管理情况,了解群众的困难。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随时随地就地而谈。家长里短,油盐柴米,婚丧嫁娶,说得很亲切。他曾经把自己的稿费送给生产队搞水利建设,把自己的日用品送给社员。他推荐几个青年入了党,还培养了两个党支部书记。他和群众很熟悉、很亲近,像自家人一样。群众也常来他的住处谈事情。

1962年5月,东风出版社出版了《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书出版后,我拿了几本,给马院长送去。他看到书后,很感慨,把书拿在手里,抚摸着、翻阅着,深情地说:“这个现代戏集子,总算是开花结果了。这是剧院的老本,剧院的根。剧院是以现代戏起家的,要永远记住它,不能忘了根本。”多么沉重的话题!这是一条红色血脉,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赓续传承!作为在剧院搞艺术工作的笔者,我铭记在心,并深刻认识到:现代戏是革命的胆剑篇,红色的经典,群众的盛宴。

戏曲研究院的后继者,一直强力培植着这条红根,赓续红脉,沿着戏曲现代戏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1964年春,黄俊耀副院长带领剧院一批干部,由米晞、王伯芳、冯光宓、邵伟和我去长安皇甫大队整社。在这里,我见到了久仰的作家柳青,很是兴奋。他在这里安家创作。这天,我们见到他,说到深入生活,他说创作就是写生活,写社会,写人物,讲故事,要了解,要观察,要体验。

在剧院多年来,我前前后后观摩过河南、四川及陕西汉中和渭南等地会演。去咸阳、户县、长安、东高桥、佛坪、南郑等地搞过七次整社和社教。1965年10月3日从高桥社教完,回剧院只待了三天,就又赶赴南郑。直至1966年4月3日,“文革”前夕才回到剧院,大多时间都在农村。

1970年,我调至剧院第七期训练班任文化课教师。1975年调至院基建办公室工作6年,修建了剧院一号楼、东壕村家属楼,做了南大街剧场搬迁以及古都大剧院前期工作。

1980年,我调至剧院第八期训练班任教学科负责人兼文化课教师。这期学生于1987年9月毕业,随即成立青年实验剧团,我随团工作至1992年。次年元月调到院艺术研究室任院刊《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还参加了《陕西省戏剧志?省直卷》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志》的编纂工作。

退休后,于1998年、2008年两次被剧院返聘,参与筹备庆祝剧院60周年和70周年活动。参与编写出版院刊《戏曲艺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60周年画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作选》(10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理论文集》(5册)。此外,还撰写了剧院露天“秦腔艺术博览”文字条目。

二、深入生活

1961年9月,剧院派我和黄河、张秾、刘开青去咸阳国棉一厂赵梦桃小组深入体验生活。1951年,吴桂贤和赵梦桃一块儿进入西北国棉一厂。1959年12月她调到赵梦桃小组担任党小组长。彼时赵梦桃已去世,28岁的吴桂贤新任组长。我们就跟在她的车间,先了解和熟悉她所在小组的纺纱情况。她说,梦桃党性很强,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一丝不苟,忘我劳动,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

我们搜集赵梦桃的先进事迹。赵梦桃热爱纺纱工作,做事极其认真,“书本不离身,双手不闲着”。勤学苦练操作能力,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新技术生产操作法,效率很高,被评为“技术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纺织战线一面红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她的先进事迹被广泛传播,对此,我们回剧院做了传达报告,掀起了向赵梦桃学习的活动。

三年困难时期,剧院先后有永寿八面窑、蒿店、大荔黄河滩三个农场。每一个我都去过几次,参加春耕、割麦碾场、秋收。还和尹厚志在农场喂过一个多月牲口,直到病倒才被叫回剧院。与我同行的还有一团舞美设计裴艺军,多亏他一路照顾,我才平安回院。

1962年7月20日,我调到省文化调查工作队。在西乡县学习了中央的《双十条》等文件后,我们一组7人分去佛坪县参与社教运动,进行社会文化调查,其中有记者、文化和医务工作者。

佛坪乃秦岭之肚脐眼,地处秦岭深处南坡,被称为“袖珍县”。

该县地广人稀,层峦叠嶂,林木葱郁,物产丰富,有许多珍贵动植物,如朱鹮、大熊猫……那时,去佛坪还没有通公路。我们从洋县出发,背着行李向佛坪县城走去。天气非常炎热,大家走得浑身是汗,十分艰难。第一天走到山脚下的龙亭镇,住了一晚。第二天爬山,全是崇山峻岭。攀登的是一座大山,叫火烧梁——小太白。几乎没有路,只能寻找山民、猎人走过的草径。有的地方横石挡道,必须翻越;有的地方全是草木沙石,脚下不时滑溜,赶紧抓住草木,侧着身子半躺着,缓口气再爬。晚上住在半山腰一个山民家。此时屋里已有几个投宿的客人。有两个男的,一个是挑夫,从洋县一带挑着毛巾、火柴等日用品之类,送往佛坪。另一个是邮递员,背着报纸、信件等去县城。另外,还有两个女的,她们是去探亲。房主人给大家弄了饭吃,安顿大家休息。我和杨子清脚掌上起了几个血泡,痛得呻吟了半夜。

忍着钻心的脚疼,我们第三天一早又赶路,中午爬上了当地人叫“迷魂岭”的山顶。上面竖着一块石碑,写着“蜜蜂岭”三个大字。这里是秦岭南麓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3000多米。似乎置身云端,站在上面向南远眺,可以望见汉江东去的景观。从这里再向北走,是下山的路,依然是走在崖壁石畔,在草木丛中寻找着路。全是原始森林,林木森森,遮天蔽日,让人深感神秘诡异,透不过气。我们时而穿梭烟林,时而和雨伴行。泉水淙淙,细流潺潺,随处都能听到各种鸟儿的鸣叫,极其清脆,婉转如歌。脚下到处逃窜着各种小动物,鼠蛇最多。尤其是缠在树上的蛇类,盘旋在半空中,稍不注意就碰在头上,真是让人胆战心惊。

大家只能小心翼翼地攀附向前,正走着,一棵大树横卧面前。人们左转右寻找不到通过的地方。正在着急时,忽然有人喊:“这里有路!”众人一看,遍体苍苔斑驳的树身上,有几个凿挖的脚窝。大家你拉我扶地踏着它才吃力地翻了过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