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九台澜溪湾售楼电话号码 > 秦腔史上的几代旦角(第1页)

秦腔史上的几代旦角(第1页)

Wu001b一部戏曲史,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说是一部演员史。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继承了先辈的业绩,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一事业,把它推向一个新高峰。在这演员群体的生、旦、净、丑各行当中,旦角这一行最为突出,起到了中坚作用。从秦腔的发展史来看,这一轨迹比较明显。且它的出现呈“丛生态”,即在一个时期阶段,成为一丛一丛的竞争成长态势。

据现存的史料来看,明代中后期就有“妙伎出秦中”之说。“妙伎”就是驰名的秦腔女演员。当时有朝邑的王桂兰,长安的美莲、琼枝,进士王九思称她们“占断梨园”。周至的王兰卿可以说是秦腔演员中出类拔萃者,她“吹弹歌舞所事都通”,而且“委实有些姿色”,被称为“关中歌儿”,是时进士、前七子之一、“艺盟领袖”康海给予极高的评价,著有《王兰卿传》剧本,以载其事。王兰卿与进士张于鹏成婚,在康海的支持下,以她领衔,成立了“张家班”,把当时的“康王腔”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为后世的西府秦腔“武功腔”“周至腔”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就是这个“张家班”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长达四五百年之久。

由于史料的丰富翔实,秦腔旦角演员中最具历史意义的要算清代中期的魏长生。他三次携秦腔入京,又下扬州,走苏、浙、皖、赣、川等地,把秦腔传向北国南疆,使秦腔威震华夏,取得了剧坛盟主的地位,为中国戏剧史上的“花”“雅”之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史学家所说的:“颇起京师戏台上革命的大旋涡”,“诚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魏长生是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魏长生为什么能赢取如此高的影响和声誉,为秦腔艺术树起如此高大的丰碑,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技艺高超。他声容真切,“得写实之妙”。特别是在音乐唱腔(声腔)上吸收了京剧等戏曲的长处,既有“繁音促节”,又“很低柔”,“工尺咿唔如语”。因之,委婉多风,呜呜动人。

二是有新的创造。改戴网子(包头)为梳水头,与妇人无异。

现在戏曲舞台上的梳大头、贴片子,就是他流传下来的。他还创造了“踩跷”,倍显腰肢袅娜,形态娇媚。

三是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不断求新进取,一丝不苟,毫不马虎草率。就在临近60岁时,还抱病在京演出《背娃进府》,由于酷暑当头,体力不支,跌倒台上,离别人世。他为人耿直不阿,仗义疏财,常倾其所有资助穷人。他虽日进斗金,但办丧事时,却一贫难葬。

四是他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如李调元、吴太初、焦循……也有清室亲王、进士、学者等,这些人为记载、宣传魏长生和他从事的秦腔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魏长生同一时期的秦腔著名旦角演员有陈银官,他在北京演出七八年之久,评曰:“萃于京师”,以《烤火》出名;杨五儿,与魏长生二次进京,有“魏杨并称”之说;何玩月,“色艺俱佳”;申祥麟(申大狗儿),“奏技武昌,欢者尽倾”,“逢场角艺,姿态横出”;三寿官(张小狗儿),唱腔、扮相、演技“三绝”,因其长相“奇葩逸丽,娟娟如十七八女郎”,“色艺称于时”。其他还有黄葵官、张银花等一大批人。这一时期仅演出的班社,就有“西地梨园三十六”之说。

毫不夸张地说,在群星璀璨中,以魏长生为首的这群旦角演员,把秦腔推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使正在崛起的秦腔,更加璀璨耀眼,雄姿勃发,使秦腔艺术更为成熟和兴盛,不仅在秦腔史上,也在中国戏剧史上铸就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清末民初前后一段时间,由于列强的入侵,军阀混战,社会动乱,在魏长生之后,秦腔稍有云倦雨歇之态。但也出现了一批演员,影响较大的有:龙德子,人称高陵娃,主演花衫兼青衣,名驰关中。

随鞑子,秦腔青衣第一,以唱功优雅清扬著称。梁箴,以唱功驰名,评曰:“老蚌泣珠,声震层峦,惊心动魄,见重时贤。”艺名“一枝花”的曾鉴堂,唱做俱佳,动作干净利落。演李慧娘,动作快速旋转,观者眼前好似众多慧娘出现;演张公背张婆,一人饰二角。

一汪水,因其“目波韵秀,肌体清润,善于以目传神”,故称“一汪水”。党甘亭,八岁登台,一鸣惊人,被誉为“胎里红”。工花旦,刀马旦。举止活泼,表演精工,为当时童伶之冠。演出《双会印》中的缠裹脚堪称一绝。陈雨农,乳名德娃。唱念表演功夫深厚,“名誉之隆,为关中第一”。民众传曰:“快走快走,看德娃的《杀狗》。”“紧走慢歇,看德娃的《走雪》。”在易俗社表、导戏300余本(折),有“秦腔王瑶卿”之称。另有赵玉杰、安鸿印、白菜心、齐娃子、杨存义、水娃子等,或以闺阁见长,或以青衣取胜,或刀马擅长。

演出的剧目有《铡美案》《杀妲己》《黄河阵》《珍珠衫》《木兰寺》《阴阳河》《合凤裙》《弑齐君》《翠屏山》《哭秦庭》《乾坤鞘》《卖胭脂》《战宛城》等,仅以《五典坡》《游西湖》出名者十数人。

他们其中有许多人“不特色艺卓绝,其德亦有足称者焉”。“有困顿者,时周恤之。”因之,“名满乡里,为人敬重”。

20世纪30年代前后,又出现一次人才辈出、名家如云之势。出类拔萃者如:李正敏,四大名旦之首。他嗓音完整,其唱腔情中带悲,悲中有柔,情真意切。每出一新戏,辄轰动西安,享誉秦陇。《五典坡》《玉堂春》《白蛇传》是为“李氏三部曲”。一段“老娘不必泪纷纷”成为千古绝唱。在唱腔艺术和秦腔音乐上,能博采众长,巧学妙用,创造出新腔,形成独具特色的“敏腔”艺术,为秦腔音乐唱腔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被尊为“秦腔正宗”。刘箴俗,一出启蒙戏《女娃劝学》,让行内行外评曰“迥非异常”。又一曲《慈云庵》被誉为“虼蚤红”,在易俗社有“六君子”之称。赴武汉演出,饮誉三镇,好评如潮:“恰如圆珠走盘,令人神溢”,“将来菊部争辉,梨园杰出,合欧阳予倩、梅兰芳鼎足而三”,后被誉为“南欧、北梅、西刘”。可惜英年早逝,才华埋没。王天民,“面若月满,形若浮云,庄重而不板滞,活泼而不轻佻,喜怒哀乐,能合分际,其声若莺儿若笙簧,唱功娓娓动听”。“菊部春秋”秦腔演员评比中,名列榜首。再度去北京演出,评曰:“有砚秋之端丽,慧生之娇媚。”被誉为“陕西梅兰芳”。何振中,四大名旦之一,唱腔高亢凄婉、清亮悦耳,表演刚劲深沉、含蓄细腻,代表作有《游西湖》《五典坡》等,誉为“碧梧鸣凤,翠柳啼莺”。晚年著有《戏曲表演艺术探索》,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秦腔旦角表演艺术做了理论总结和探索。杨金声,代表作有《抱火斗》《四贤册》等。做工质朴细腻,感情炽烈纯真,唱腔凄凉悲苦,感人至深,以演悲剧见长;另有“猛开花”王德元,“一旦挑八角”苏蕊娥……

以上先辈艺术家们肩扛秦腔艺术大旗,甘居困苦,竭虑经营,以致遭暗算,直到用宝贵的生命实践自己所憧憬的事业。这种献身精神和高尚的艺德,让人敬仰。他们艺高德劭,为秦腔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古老的秦腔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蓬蓬勃勃,蒸蒸日上。创作、改编上演了大量古代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一大批旦角演员。有“东府秦腔皇后”之谓的余巧云,师承诸家,博采众长,一出《别窑》崭露头角,演出剧目有《白玉楼》《江姐》等百余部;以青衣正旦悲戏见长的郭明霞,用其“弹颤音”发音演唱,颇受观众欢迎,群众称她为“一毛八”(当时票价两毛钱,她就值一毛八分);被称为“西府明珠”的崔慧芳,扮相俊美,演戏卖力,代表剧目有《祥林嫂》等。

西安市亦有一批名旦,如肖若兰,艺名八岁红。演戏娇柔细腻,声情并茂。唱腔上有所创新,独具一格,行腔委婉,吐字轻巧,尤以鼻音共鸣更见功夫。剧目有《游龟山》《双锦衣》《妇女代表》等。肖玉玲,先学正旦,三个月就能演出《探窑》。后改闺阁旦,演出《状元媒》《玉堂春》《孟丽君》《杜鹃山》等。表演细腻,自然适度,唱腔甜美宜人。张咏华,功底深厚,戏路宽泛,主演过庚娘、白蛇、貂蝉、冼夫人、穆桂英、李香君、李慧娘等角色。嗓音饱满高昂、厚实有力,唱腔激情豪放。曾赴日本演出。

省戏曲研究院是拥有旦角的重镇,时有“四大名旦”。简介如下:李瑞芳,以演现代妇女著称,一曲《梁秋燕》闻名遐迩,有顺口溜曰:“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该戏与后来演出的《杨贵妃》及芬兰名剧《真的,真的》,被誉为“李家三部曲”,亦被视为李瑞芳艺术上的“三阶梯”。马蓝鱼,文武兼备,勇于追求探索,刻苦钻研,代表剧目有《游西湖》《赵氏孤儿》《昭君出塞》等。被赞为“火中凤凰”。段林菊,表现细腻逼真、深沉含蓄,熟谙秦腔、眉户、碗碗腔的演唱特点,演出剧目有《刘巧儿》《白玉钿》《两颗铃》等。李应真,15岁就以《游龟山》出名,之后,以其短暂的年华演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角色,如窦娥、白云仙等。扮相俊秀,身段优美,表演逼真自然,眼睛特别传神入戏,善于运用手中道具为角色增辉。可惜死非其年。此外,还有“敏腔传人”杨凤兰,扮相端庄,表演朴实激情,她的《探窑》《赶坡》《河湾洗衣》已形成独特的风格,继承并发展了“敏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之春的美好年代,秦腔旦角有长足艺术长进的演员不胜枚举。如2005年评选的秦腔四大名旦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四小名旦李君梅、袁丫丫、刘颖、梁少琴。其他未见经传但已崭露头角的也大有人在,如侯红琴、任小蕾、卫小莉、谭天杏……在这批人中,相较而言,李梅算是有一定高度的。她现代戏、古代戏都很擅长,秦腔、眉户、碗碗腔“三门抱”,文武兼备,正反皆能,唱、做、念、打,无一不精。她的唱腔声情并茂,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刚柔并济,富于韵味。她很讲究科学发声,高音区富有特性,收放自如。表演规范严谨,流畅洒脱,激情飞扬,极有悟性和表现力。塑造的角色性格各异,有血有肉,毫不雷同,是一位前途无量的重量级演员。

目前,在这批演员中,尚未出现“压寨夫人”作为秦腔旦角界独树一帜的标志人物引领“三军”。如粤剧的邝健廉(红线女),汉剧的陈伯华(小牡丹花),评剧皇后白玉霜、新凤霞等,她们都是各自剧种的标志,无论表演、唱腔、剧目等综合艺术造诣都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形成一个流派,具有鲜明个性风格,凸显了所在剧种的特点。

人们有理由相信,当今的“秦坤”们,躬逢盛世,机运多多,条件不错,面对美好的年代,一定会横下决心,踔厉奋发,百凤朝阳,争执牛耳。

要成为顶尖级的艺术大师,当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更好地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问背景,提高艺术素养,对一些带有艺术本质、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一个青年艺术家到了现在这个程度,要再上一个新台阶是比较困难的。除了艺术上的感悟,更迫切的是文学艺术知识基础实力的支撑。这个环节上去了,才能真正推进自己的事业。“枪长一寸扎死人”,这个“枪”,就是文学艺术综合底蕴,唯愿再长一寸之功。当然,这也包括以艺结友,交些文化朋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是艺术上要有高度,打造自己的品牌。首先,要博学、富有。

过去老艺人都是“戏包袱”,身上有近百本戏。现在少,普遍底子薄。一个成功的演员,应该厚积薄发,了解多种艺术,吸取其营养,丰富自己。其次,手里要有“绝活”,要有自己的“撒手锏”“看家戏”,才能赢人。要有精品意识,高人一筹,与众不同,你无我有、你有我高,形成自己的代表作。再者,唱腔上要有自己的特色,造就自己的“腔派”,观众一听唱腔,就知道是某某某的。客观地讲,现在的音乐唱腔,由作曲家一手创作,根据演员自身条件作曲的特点不突出,也不连贯。演员在演唱中,也只是照谱唱戏,很少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总之,一个大家,在艺术上(主要是舞台)要有自己的格调:剧目、唱腔、表演等。这就是“派”,也就是特点,有了特点才有价值,才能存在。

三是一个艺术家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胸襟宽阔,厚德载物。摆正事业、群众和自己的位置,时时、事事应以前两者为第一,个人为第二。牢记前者是圆心,后者是半径,始终围绕着圆心转,千万不要自以为取得一些成绩就松动螺丝钉,甚至停摆,这是末路临头。德艺双馨是艺术家的光明大道。有艺没德难长久,有德没艺不流芳。请以“德方艺圆”为铭。

写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秦腔旦角的出现呈“丛生”状态,这或许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在京剧界,同一时期,不是就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吗?再把这一“现象”的“品类”放大来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就是苍苍泱泱,大家林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胡适、胡风、俞平伯……数不胜数。其实,生物界也有这种现象,一块地、一方土、一个区域的草木特别茂密葱茏。这种情况,都与它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地域、山水、风物有着极大的关系。

日本戏剧家青木正儿曾经说,秦腔以青衣见长。这话是有道理的。从上述事实看,旦角在秦腔发展史上有着光辉的传统业绩。他们是秦腔艺术事业的生力军,或者说是排头兵。这里我想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旦角正是妇女分母中之一,是在秦腔艺术嬗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酵素”。秦腔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泽的田野沃土,它亟须这些“酵素”,参伍以求变。当前,社会和谐,民心所向,为秦腔旦角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人们翘首企盼“秦坤”大家,代表秦腔,推进新秦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