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士都是人,是人就怕死,无可厚非。
而且他们和三省联军不一样,他们都是云南人,家人和族人也都在云南,没有后顾之忧。
大不了以后不当兵了,反正去留自由,投降能保一命,为什么不呢?
当然也有不怕死的人,还在持刀反抗。
正常情况下,不怕死的只有三种人。
第一种就是脑子不清醒,或因酒精、药品,或情绪失控,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
第二种就是觉得生不如死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所有希望。
第三种就是真正有信仰的人,为了伟大理想或者伟大事业而献身,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不管信仰本身是对还是错,只要坚定信仰,就可以为信仰而献身。
死士就是这么训练出来的。
二战时期,轴心国主要就是依靠第一种和第三种手段,既吃药又洗脑,普通将士其实已经不是人了,变成了纯粹的杀人机器。
大理府城里还在反抗的将士属于第三种,信仰忠孝仁义,这就是礼教的思想钢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是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南安郡王带来的兵马很快就将他们全部斩杀。
五府知府都很明智的选择了向南安郡王效忠。
读书人能叫投降吗?那叫明哲保身,弃暗投明。
如果梅异志一直在翰林院做官,那他对礼教还是有信仰的。
可是,有了一定的阅历,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他曾经的信仰早就崩溃了,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而以他的能力和见识,还不足以重新构建出新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因此投降是必然。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价值重构,又哪是那么容易的?
绝大部分人,经历过看山不是山之后,要么价值崩溃随波逐流,要么同流合污平步青云,这就是现实。
梅异志,没意志。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没有意志,又怎么能承担大任?
对于投降的将士,南安郡王对他们的态度和对三省联军不一样。
愿意留下的,可以直接打乱编制之后,编入南安王府军,为南安郡王作战。
不愿意留下的,南安郡王说到做到,让他们解甲归田。
现在整个云南都在南安郡王和土司的控制之下,南安郡王并不担心这些人会拿起武器再来反他。
至于五个知府,南安郡王让他们仍任原职,尽快回各自的州府履职。
仗要打,但是政务也不能荒废。
至于控制这些文人的手段,不要太简单。
第一,控制他们的家人,南安郡王会将五个知府的家人全都带去云南府。
第二,让他们以知府的名义发布讨伐隆正帝的檄文,檄文一出,在隆正帝那里就身败名裂了,只能跟着南安郡王一条道走到黑。
第三,权钱酒色,要什么给什么,至少南安郡王给的要比隆正帝的多得多。
正四品的知府,年俸还不到一百两,收买他们太容易了。
但是这些知府只能负责内政,南安郡王任命王府军的将领统率守城将士,负责城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