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了天下,也要治理天下。
初唐时期,民风彪悍。
一直到后来,天下太平,官府的威严也树立起来了。
这才让百姓们都能够安居乐业。
可也是男耕女织。
勉强饿不死。
贞观之治算是让天下百姓们从隋朝时期,强征民夫、重徭役等行为,以及后面的战火的影响中走出来。
陈平安让人做过一些统计,民间船只凋零的情况下,甚至很多船只都行走在灰色地带。
重农抑商的情况下,商船都是登记在册的,也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官方运输船。
这样的情况下,造船技术能有多高?
也就隋炀帝打造的龙舟还能够拿得出手,而其他的船只,大部分都是小船,或者说舟。
就这,想要实现远航?
不可能的。
造船技术的成熟和提高,也要等到宋朝时期,韩世忠后来就拥有一队水师,也因此在黄天荡有了一场说得过去的战绩。
而等到明朝,因为江南的发展更快更好,而坐拥江南的诸侯,也更愿意去打造水师,这才继续提升造船技术,想要打造出来更强大的舰船。
如此,才有了后来郑和下西洋。
看一看郑和下西洋所乘船只,那才是真正的帆船,也是真正的舰船。
更是专门为远航打造出来的舰船,适合存放物资,也适合海上航行,里面有着船员生活的各个场所。
别的不说,单单看海商运输量就能看出来。
元朝时候的海运,最多的时候,一千多万石粮食,一般情况下,不低于四百万石粮食。
等到了明朝,一艘帆船的运载量更大。
船只运载量的提升,也能减轻航运产生的边际效应,同时,也能解决紫禁城人口提升,甚至是到了百万之后,因为物资过载的问题。
京杭大运河真的是功在千秋。
当然,紫禁城周边就是华北平原,有着一个大粮仓在,也能承载百万人口的压力。
唐朝不想拥有这样的运载量非常大的船嘛?
未必。
在陈平安看来,很多事情都是技术的问题。
当然,唐朝造船技术也不是完全不行,不是还有一个隋炀帝的龙舟吗?
把龙舟再改造一下,应该也能用来当做是航海船只来用了。
只不过,这种巨船不是现在百废待兴的大唐可以直接量产的。
陈平安一想起,明朝时期郑和船队六十三艘宝船,载人两万余,最大的船有四十四丈,而大唐现在拥有的就是那隋炀帝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两百尺的船只。
这两百尺差不多也就是三十丈,当然,误差肯定是有的。
但是更为关键的是,隋炀帝的龙舟并不太适合海上航行啊。
那完全就是一个观赏性的船只。
在运河行走,还要几万纤夫拉着呢。
想一想,就有些头疼。
更让陈平安头疼的是,民间船只比官府船只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