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古代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 第211章 博尔济吉特策棱 蒙古雄鹰扞卫北方边疆的铁血英雄(第1页)

第211章 博尔济吉特策棱 蒙古雄鹰扞卫北方边疆的铁血英雄(第1页)

一、早年军旅

策棱,出身于蒙古喀尔喀部,是成吉思汗十八世孙图蒙肯的后裔,自幼便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康熙三十一年,年幼的策棱随母归顺清朝,被康熙帝赐予高官厚禄,并在内廷接受良好的教养,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岁的增长,策棱不仅武艺超群,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康熙四十五年,他与和硕纯悫公主联姻,成为和硕额驸,并被赐予贝子品级,回归草原放牧,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康熙五十四年,策棱受命前往推河从军,参与北路防御准噶尔部的重任,正式踏入了保卫边疆的征途。

康熙五十九年,清军发起对准噶尔部的反击,策棱作为振武将军傅尔丹的得力助手,从布拉罕出发,深入敌境,多次击败准噶尔军队,俘虏众多,更是在乌兰呼济尔一战中,焚毁了敌军的大量粮草,为清军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回师途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准噶尔援军,策棱毫不畏惧,再次以出色的指挥和勇猛的战斗精神,成功击退了敌人,因此被封为札萨克,成为喀尔喀部的重要将领。

策棱深知喀尔喀部多次受准噶尔部欺凌的痛苦,他利用自己对漠北山川地理的熟悉,秘密训练军队,培养了一支数千人的精锐亲兵。他严格治军,以军法约束士兵,使赛音诺颜部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大增。每当外出游猎时,策棱都命令军队就地驻守,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准噶尔部的突袭。在他的带领下,赛音诺颜部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漠北草原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从征准部

雍正年间,策棱在对抗准噶尔势力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雍正元年(1723年),策棱被特诏进封为多罗郡王,这标志着他已经成为清朝内部具有较高地位的贵族。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策棱亲自前往京师觐见雍正帝,并被任命与同族的丹津多尔济一同进驻阿尔泰,担任副将军,负责当地的军事防务。这一时期,策棱的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甚至被允许使用象征着极高荣誉的正黄旗仪仗。

然而,策棱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雍正五年(1727年),当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派遣萨瓦伯爵前来就中俄中段边界划定问题进行谈判时,原中方首席代表隆科多因涉嫌私抄玉碟底本而被捕。此时,策棱临危受命,接替隆科多成为中国谈判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尽管最终成功完成了与俄方的边界勘定工作,但在谈判结束后,策棱却因为在边境陈兵鸣炮而面临削爵之罪。好在雍正帝宽宏大量,最终只是处以罚俸的处罚。

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策棱迎来了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准噶尔部的领袖噶尔丹策零发动了对喀尔喀蒙古的进攻,策棱随即响应朝廷号召,随同靖边大将军锡保出师迎战。在了解到准噶尔军意图侵犯图垒、茂海、奎素等部后,策棱与翁牛特部贝子罗卜藏等人迅速行动,分兵阻击,成功挫败了敌人的企图。

面对噶尔丹策零派遣的大规模入侵部队,策棱再次展现出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在鄂登楚勒之战中,策棱巧妙地运用战术,先是派遣台吉巴海带领小股部队诱敌深入,随后利用伏兵一举击溃了准噶尔军队,斩杀了敌军将领,并迫使敌人四散奔逃。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清朝军队的士气,也确立了策棱在军事领域无可替代的地位。为此,雍正帝下诏进封策棱为和硕亲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此外,策棱还被授予了喀尔喀大札萨克的职位,成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力战破敌

雍正十年(1732年)的夏天,策棱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准噶尔部的小策凌敦多布率领三万大军从奇兰出发,直奔额尔德毕喇色钦而来。策棱与将军塔尔岱青率部抵达本博图山之前,准噶尔军队已经先行一步,不仅侵扰了克尔森齐老,还分兵袭击了策棱的故乡塔米尔(塔密尔)。在这场突然袭击中,策棱的两个儿子及大量牲畜被掳走,给策棱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当策棱意识到救援已无可能时,侍郎绰尔铎建议他应立即采取行动切断敌军退路。策棱迅速调整策略,一方面调集丹津多尔济前来支援,另一方面亲自率军回师奔袭敌军。尽管距离敌军仍有两天的行程,策棱并未放弃追击的机会。

随着战事的发展,准噶尔军队继续向额尔德尼昭推进,到了八月,策棱终于赶上了敌军。双方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策棱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勇猛的战斗精神,多次击溃了来犯的准噶尔军队。

在额尔德尼昭之战中,小策凌敦多布率军占据了有利地形——杭爱山一带,并在鄂尔坤河附近布阵。策棱则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布局,命令满洲兵在鄂尔坤河南岸扎营,自己亲自率领一万精兵埋伏于杭爱山东侧,其余蒙古军队则部署在河北岸。准噶尔军见到满洲兵背水列阵且军容不整,便轻敌冒进,直接攻击满洲兵。当满洲兵假装败退后,准噶尔军尾随追击,这时,策棱的伏兵突然杀出,如疾风骤雨般冲向准噶尔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战斗异常惨烈,准噶尔军损失惨重,谷中遍地都是敌军尸体,策棱的军队缴获了大量牲畜和武器装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后续的战斗中,小策凌敦多布率领残余部队试图渡河逃脱。当准噶尔军渡河至半途时,策棱指挥的蒙古骑兵发起突袭,导致许多准噶尔士兵在河水中溺亡,河水被染成了血色。

此役之后,策棱的英勇表现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顺承郡王锡保向雍正帝报告战况时,特别提到了策棱的功勋。雍正帝对此非常满意,不仅赐号策棱为“超勇”,还赏赐给他象征尊贵身份的黄带。同时,雍正帝下诏书强调,对于此次随征的将士们,必须给予重赏,以表彰他们的贡献。

鉴于策棱的家乡塔米尔遭到破坏,雍正帝慷慨解囊,赏赐给策棱大量的马匹、牛羊以及白金,用以帮助当地民众重建家园。此外,他还下令在塔米尔修建一座新的城市,并为策棱修建了一座府邸。

同年十二月,策棱被晋封为固伦额驸,虽然此时固伦纯悫公主已经去世,但雍正帝仍追赠她为固伦长公主,以此表达对策棱家族的尊敬与感谢。

四、防卫西北

雍正十一年(1733年),策棱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年,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率领大军进驻乌里雅苏台,策棱被授予定边左副将军的要职,并奉命进驻科布多,不久后又被委任为盟长。这意味着策棱不仅在军事上承担起了更重要的责任,还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了新的任务。

雍正十二年(1734年),策棱受到了清廷的召唤,被邀请进京商议军务。这表明他在处理边疆事务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高度的认可。随后,策棱将部队转移至察罕廋尔,继续执行保卫边疆的任务。

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准噶尔部主动向清朝表达了和谈的愿望,并提出了以哲尔格西喇呼鲁苏作为准噶尔与喀尔喀蒙古之间的游牧界线。面对这一提议,雍正帝征求了策棱的意见。策棱认为,喀尔喀蒙古的传统游牧地并不包括哲尔格西喇呼鲁苏,因此可以接受这一分界线,但他坚持准噶尔部的游牧范围必须以阿尔泰山为限。然而,准噶尔部并没有接受这一条件,双方的谈判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乾隆元年(1736年),随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结束,乾隆帝下令策棱率领一千五百名喀尔喀士兵驻守乌里雅苏台,并分兵驻防鄂尔坤,以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考虑到策棱的母亲长期居住在北京,而策棱本人又远在西北戍边,无法与母亲团聚,乾隆帝特意安排将策棱的母亲送回西北,并赐予白金五千两用于安顿生活。这一举动体现了乾隆帝对策棱及其家人的关怀。

乾隆二年(1737年),噶尔丹策零致信策棱,再次提出关于边界划分的问题,并自称为“车臣汗”。策棱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朝廷,乾隆帝授权策棱自行回复。在给噶尔丹策零的回信中,策棱坚定地表明了清朝的立场,指出阿尔泰山是皇帝御定的边界,并回顾了历史,强调阿尔泰山区自古以来并不是准噶尔部的传统游牧区。策棱表示,如果噶尔丹策零能够真诚地遵守边界划分,那么他也将遵守约定,不再驻军科布多,并希望噶尔丹策零能够认真思考双方的立场。

同年冬天,准噶尔部派遣使臣达什博尔济携带表文到达策棱驻地。乾隆帝命令策棱陪同这些使臣一同前往北京。

五、晚年病逝

乾隆四年(1739年),策棱的晚年生活开始逐渐转入平静。这一年春天,乾隆帝降旨让策棱返回喀尔喀地区。期间,准噶尔部派出的使者哈柳前来拜见策棱,询问为何策棱不住在自己的部族游牧之地——喀尔喀蒙古,而是居住在其他地方。策棱回答说,自己之所以不在喀尔喀定居,是因为作为臣子,应当追随主子,而喀尔喀仅仅是其部族的游牧地点而已。这一回答既体现了策棱对清廷的忠诚,也表明了他作为一名将领的责任感。

同年冬天,噶尔丹策零再次派遣哈柳带着奏表来到京师,双方开始讨论确定准噶尔部的游牧范围不得越过阿尔泰山脉的问题。这一次,准噶尔部放弃了之前关于迁移卡伦的要求,转而接受了更为明确的边界划分。这一结果与策棱的坚持和努力密切相关。事实上,从雍正年间开始,策棱曾三次前往京师商议边界事宜,他的威望与坚定立场使得准噶尔部最终同意了他的提议。对此,乾隆帝给予了策棱高度评价,并嘉奖其忠义,册封策棱的儿子成衮紮布为世子。

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帝任命策棱负责勘定喀尔喀各部的游牧界限,明确规定不得越过紥布堪、齐克慎、哈萨克图、库克岭等地,从而确保了喀尔喀与准噶尔两部各自遵守固定界限,避免了潜在的冲突。

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考虑到策棱年事已高,乾隆帝下令将他所辖军队的驻地迁移到塔密尔(塔米尔),以便策棱能够在较为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

然而,好景不长,乾隆十五年(1750年),策棱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乾隆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召见策棱的次子车布登扎布前来侍奉病榻之侧,并派遣侍卫德山等人前往慰问。尽管尽力救治,但策棱还是在这一年不幸去世,享年78岁。

策棱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能与已故的纯悫公主合葬。当噩耗传至京师,乾隆帝亲自前往祭奠,并下诏书命策棱配享太庙,赐谥号“襄”。此外,乾隆帝还亲自作诗悼念,以示对这位功勋卓着的老臣的深切怀念与敬意。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