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尉缭是真心觉得这种方法挺不错——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械,首先军费开支就能省一笔,其次和举石锁、举鼎、蹴鞠、摔跤之类的方式相比,这个需要的场地更小,也更安全一些,士兵不容易受伤。关键是效果应该也不错,看秦王政就知道了,臂力十分出众。背上压着一个人,身板依然挺得笔直,一俯一撑之间矫健有力,丝毫不受影响。
王离和冯劫看得直喝彩,他俩都出身将门,这个年纪正是最崇拜武力、渴望变强的时候,再大点就容易进入叛逆期,反而容易质疑前辈了。只有张良默不作声,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赵琨数到一百个的时候,几滴汗水顺着秦王政那轮廓分明的五官滑落,洒在地砖上。不过他俩都笑得很开心,因为尉缭终于臣服了。
虽然骨子里依然隐隐透着傲气,但尉缭身上的那种散漫疏离的气息终于消散,至少他转向秦王政的这一瞬,目光是柔和中带着几分期许的,而且罕见地面露微笑。
话说随着赵姬和吕不韦,以及嫪毐之间的混乱的男女关系传得沸沸扬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数人开始怀疑秦王政的血脉,猜测他是吕氏的种。不是先王子楚的孩子。秦国宗室中甚至出现了应该扶持成蟜的声音。
再加上长安君成蟜也不太安分,频繁地去各处走动。
这次伐赵,吕不韦扶持了樊於期出任秦军的主帅,并且暗中授意樊於期,让他想个办法弄死成蟜。毕竟是行军打仗,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嘛,比如被流失射中,当场慢慢凉透,或者刀伤剑伤,伤势逐渐恶化,最终命归黄泉。或者贪功冒进,被敌军将士击杀……
吕不韦的要求不高,随便发生点什么,别让长安君成蟜活蹦乱跳地回来就行。
樊於期也答应会为吕相分忧,把事情办好。然而又过了一个多月,前线传回消息:这次伐赵,秦军一开始势如破竹,攻占了赵国的平阳、武城,斩首赵军十万。紧接着,赵王偃(公子偃)将镇守在雁门关的将军李牧任命为大将军。
李牧担任赵军的主帅,带领士卒南下反攻,大破秦军。
大将樊於期战败以后,不仅没胆量承担损兵折将的责任,还劝说长安君成蟜发动叛乱。
幸亏老将王翦反应敏捷,第一时间发现异常,一边向朝廷汇报,一边调度直属军队包围成蟜,将他困在了屯留城。
秦王政跟吕不韦商议,派将军壁去平定成蟜之乱,最终长安君成蟜在屯留城自刎,将军壁做事很有点法家的风范,严格依照秦律,判决成蟜的部下全部连坐,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一律处死。屯留城的百姓都要被流放。
几乎所有人都不服,因为除了成蟜和他的心腹,以及劝他叛乱的樊於期,其他人根本不知道成蟜会造反。他们全都被蒙在鼓里,只不过追随将领而已,还做着立功得爵的美梦,突然就摊上了谋反的大罪,成为死囚,这谁能接受得了?
成蟜自尽,他的部将被斩首之后,城内的所有人都得到消息,知道他们难逃厄运。
由于将军壁镇压叛乱的手段过于严酷,激起了兵变,樊於期领着屯留城的士卒造反,杀掉将军壁,甚至鞭笞了他的尸首。
王翦带人,镇压了这场兵变。可惜让樊於期给逃走了。
秦王政发布了悬赏通缉令,要樊於期的项上人头。
老将王翦,已经年过半百,在这之前,一直担任副将。他征战多年,资历非常老,却不曾挂帅,也没有什么惹眼的功绩,目前唯一能拿出手的履历,就是这次平定屯留之乱。
大多数人都认为王翦的年纪太大,已经不适合担任大将,秦王政也有些犹豫。尉缭却特别看好王翦,他认为在兵败如山倒的时候,还能保全实力,顺便收拢残兵,让秦军有能力继续作战的将领,也是非常难得的帅才。这次秦军大败,各部的损失的都很严重,唯有王翦的直属部队,连辎重都没丢。
赵琨相当佩服尉缭的眼光,赵琨知道王翦这位名将,是因为史书。朝堂之上,目前只有尉缭认为王翦适合当主帅。
秦王政派人追查,发现王翦识破了李牧诱敌深入的计谋,多次提醒主帅樊於期别落入圈套,但是樊於期不听劝,还嘲笑王翦胆小。王翦只好约束他自己的部下,做好了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秦国的将军,蒙骜等人刚巧过世,樊於期逃亡,就在秦王政纠结谁可以接替蒙骜担任将军的时候,王翦冒头了。
于是秦王政提拔王翦为大将,任命尉缭为国尉。国尉拥有一千人的卫队,尉缭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辅佐秦王政罢免了吕不韦的丞相之职。为了避免丞相专权,尉缭提议恢复古制——同时设立左右丞相。
秦王政采纳尉缭的意见,让昌平君担任右相,隗林担任左相。相当于将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一部分被秦王政收回,从此大权在握,独断乾坤。剩下的由昌平君和隗林各司其职,上朝的时候,右相昌平君的位次排在左相隗林的前边。
直到这时,吕不韦还抱有一丝希望,他担任丞相那么多年,口碑一直非常好。有时候或许专权,但对秦王政的礼仪一向十分到位。他犯过错,却也立过功。感觉不至于撕破脸。尽管官职丢了,然而位于河间的封地,洛阳十万户的食邑,一点也没少。日子过得照样滋润。
吕不韦被罢免以后,许多客卿纷纷为他求情。
朝中吵翻了天,老秦本土的官吏,对这些外来的客卿意见很大。客卿不需要出生入死地积攒军功,官职晋升的速度是他们的数倍。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