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州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次事件。
“毋庸置疑,这是建国以来本市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刑事案件之一。”
镜头里出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微胖,中等身材,画面的背景是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办公大厅。
这是法院副院长,他所说的案件是指2008年发生的“4·11重大杀人案”。
此事如今已街知巷闻。
犯罪嫌疑人洪胜,将三对夫妻囚禁于地下室内,从他们的头顶上,用注射器注入几百枚蝴蝶卵。卵吸食大脑,发育成幼虫之后,像蛆一样顶破头皮,盘满受害人的整个头顶,极为可怖。
警方接到匿名举报之后,在他家门口,将企图再次出门抛弃被肢解尸体的洪胜逮个正着,人赃俱获。
获捕之后的嫌疑人三缄其口,拒不交代杀人过程及动机,使得审讯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直至一个月前,突然峰回路转,这个神经病开始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据匿名人士提供信息,这是一个以网络为联系平台的换妻俱乐部,被害的三对夫妻均为俱乐部成员。此外,根据洪胜的交代,警方已从树林、人工湖、山坡等地挖掘出先前被丢弃掩埋的尸块,确为洪胜交代的受害人无误。
此案于今日进行一审判决。因涉及敏感话题,为保护受害人家属的隐私,法院选择非公开审理。社会民众及媒体,一律不得进入旁听。
“我们将在法院门口等待审判结果,第一时间报道本案的最新进展。”电视台记者对着镜头如是说。
2
三十四岁的行为学家肖海清关上电视。
她对这一天期盼已久。
儿子在卧室里喊她。因为已过上班时间,儿子以为妈妈今天不上班。
肖海清的儿子今年五岁,刚学会说话不久,这一阶段,正是热衷于模棱两可表达自己观点的年龄。比方说肖海清出门,儿子会叮嘱说,妈妈要小心点,否则会出车祸的!
肖海清哭笑不得,但觉得这样很好。对于她所学的专业来说,儿童般的直接,恰恰是她研究的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会学着适应周围的环境,并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将其称为社会性。仍以那句叮嘱为例解释,成年人即使再委婉含蓄的说法,其意义也是与儿子的说法一样的。
这是人和动物行为上的区别。
有趣的是,这种行为并不是恒一不变的,几乎压倒一片的观点都认为,行为是人类第二层衣服,就像从西装和短裤区分商人和运动员一样,不同性格背景的人,会以不同的表象行为,来表达可能完全相同的意义。
在同一个饭桌,我们从人们剔牙的动作上,基本就可以判断出此人的大致背景及社会地位。
肖海清的研究方法,正是打破这种传统,反其道而行之的更深一步。
前不久她刚刚发表一篇实验后的论文——《无意识行为研究》。实验中,她选取了二十名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博士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职业遍布农民、企业家、公务员、警察、记者、作家等,十男十女。
研究对象被要求在一个类似于卧室的温馨场合中,逐页仔细翻阅装订成册的风景画,而在第二十九页会突然出现食人鳄鱼解剖后腹内的尸体画面,组织者将记录下各人的反应。
结果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都对此做出了程度不一的无意识行为:皱眉,深呼吸,挠头,尖叫,甚至还有个男生轻声地嘀咕了一句:我操。
唯独只有一个小学文化的拾荒者,以及拥有双料博士的科研所年轻女教授,表情漠然,没有任何反应。
起先一直被看好的医生,则摸了摸下巴。
肖海清在文章里写道,就行为学的角度而言,上述实验中,所有人都会、也都应感到恐惧和突兀,但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行为也是表现形式的一种)。在这里,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比有意识的行为,能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它不会像“剔牙”一样,一目了然地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却能使人类复杂的内心情感赫然眼前,哪怕只是冰山一角。
这种无意识行为,往往能超越教育背景、社会身份、年纪、性别等一切社会赋予的“人的含义”,而使人回归到原始状态,像儿童一样表达自己的内心。
肖海清还提出了将此运用于犯罪心理研究的设想——特别是重刑犯,由此卸下罪犯的伪装,真正进入其扭曲病态的心理。
肖海清在桐州公安大学任教犯罪心理学及行为医学。因为《无意识行为研究》的发表,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大家一致认为,将洪胜这一变态杀手作为临床实验,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然而遗憾的是,在与洪胜的前几次交锋中,并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
外界的看法是,肖海清的介入,使得局面有了根本性的扭转——洪胜开口说话了。但肖海清自己心知肚明,实情并非如此。
并且,时至今日,洪胜也只交代了他那匪夷所思的杀人手法(这点其实不说,法医也有办法找到真相),而对其杀人动机依旧只字未提。
当然,按照我国不唯口供论的审判原则,以现在所掌握的证据,即使洪胜什么都不说,照样可以将其绳之于法。但对于这样的罪犯“逮了就毙”的话,那么肖海清以及她所代表的专业,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
“起码应该多了解他,并以此多写两篇论文,作为他临终前对我国‘犯罪心理学’所做出的贡献。”
肖海清和洪胜的第一次单独见面,是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
任何罪犯的犯罪起源,都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