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人不要盲自菲薄,不要自夸自傲。由于人生的价值标准往往建在世俗的功利上,人们常以物质条件的厚薄来判断人的身价,所以,我想引一段话来做参考:“有补于天地曰功;有关于世教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无为曰道;无欲曰德;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暖味曰章;是谓道德文章。”人们如果能拿这段话摆在心中思量,也就做到了这里所要求人们的。
道乃公正无私学当随事警惕
道是一重公众物事①,当随人而接引②;学是一个寻常家饭③,当随事而警惕④。
【注释】①公众物事:众人的事。物事,事也。隋书张衡传:“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②接引:参同契集解:“朱灵根嘱皇甫履道接引后学,不得幽栖。”佛家有接引佛,接引人入道。观无量寿经:“以此宝手接引众生。”③寻常家饭:平常人家所吃的饭;喻向学不难。寻常,平时。杜甫诗:“酒债寻常行处有。”④警惕:留神的意思。
【译文】人生求道是众人的事,应该随着人的性情去引导;求学就像是吃平常人家的饭那么容易,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时时留神。
【评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道最是平常,眼前随处有道可求;它永远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要有心学道,它永远在人的四周。除非自欺欺人以及白痴,否则任何人都能成道。
信人示己之诚疑人显己之诈
信人①者,人未必尽诚②,己则犹诚矣;疑人③者,人未必皆诈④,己则先诈矣。
【注释】①信人:信任别人。②尽诚:都不相欺。③疑人:怀疑别人。④诈:伪,智用于不正。
【译文】能信任别人的,虽然别人不见得都不相欺,但自己却已做到诚了。会猜疑别人的,虽然别人不见得都伪诈不正,但自己却成了诈伪。
【评析】天下的道理永远不变,任何事物都是一正一反相对立。自己以诚待人,人亦以诚相待;自己欺人如无知,人亦以无知相对。聪明的人,永远在光明磊落中过日,只有愚笨的人才整天心神不宁地疑神疑鬼。
春风育物朔雪杀生
念头宽厚①的,如春风煦育②,万物遭③之而生④;念
头忌刻⑤的,如朔雪阴凝⑥,万物遭之而死⑦。
【注释】①宽厚:就是仁厚。②煦育:煦,暖也;育,化育。③遭:受的意思。④生:繁殖。⑤忌刻:猜忌刻薄。⑥阴凝:阴冷凝固。⑦死:人物丧失生命皆曰死。
【译文】胸怀仁厚的,就像春天化育万物的和风,万物一受和风就充满生机;胸怀猜忌刻薄的,有如北方阴冷凝固的风雪,万物一受风雪就没有生机。
【评析】春到人间,和风煦日特别使人欢喜;严冬来临,风雪交加到处使人厌恶。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心胸宽厚,到处被视为有德的君子,人人尊敬欢迎;如果心胸偏狭,到处被当做难养的小人,人人憎恶引避。如何选择去做,谁都十分明白。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①;为恶不见其损,其庭前春雪,当必潜消②。
【注释】①暗长:暗暗生长。②潜消:不知不觉地消溶。潜,静、静寂,在此有不知不觉的意思。
【译文】做善事表面虽看不见什么利益,却像草丛中的冬瓜,自然会暗暗成长;做坏事表面虽看不到什么损害,却像春天庭院前的积雪,自然会不知不觉消溶。
【评析】善恶到头都有报应,即使你不计较,或不相信,最后总是不爽。上天赋予人一颗灵明之心,乃是要人依此做人;本着灵明之心做人,就是行善。行善则心胸越加坦荡,这就是一种善报;不依灵明之心做人,就是为恶,为恶则失去光明,这就是一种恶报。无形之报,较有形之报更充满使人不可测的结果。
厚待故交礼遇衰朽
遇故旧之交①,意气要愈新②;处隐微之事③,心迹宜愈显④;待衰朽之人⑤,恩礼当愈隆⑥。
【注释】①故旧之交:从前的老朋友。交,朋友曰交。②新:初也,言热情如当初见面。③隐微之事:秘密的事情。隐微,秘密的意思。④显:明也。⑤衰朽之人:年老礼衰的人。⑥隆:礼敬,尊。荀子修身篇:“君子隆而亲友。”
【译文】遇到从前的老朋友,情意气氛要比当初相处还真挚热烈。处理秘密的事情,心里应该更为坦诚,行为应该更为明白;对待年老体衰的人,礼貌态度要比对一般人更为尊敬。
【评析】这里讲的是做人、做事之道。人与人相处的条件,不在物质的相与,而在一颗诚心。“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出于至诚。到处都会获得朋友、尊长的喜悦、谅解,永远不会失去四周人们的赞同。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勤者敏于德义①,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②;俭者淡于货利③,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④。君子持身之符⑤,反为小人营私之具⑥矣。惜哉!
【注释】①敏于德义:敏,勉、尽力的意思。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德义,道德义理。②济其贫:济,作动词用,助也、止也;贫,贫困。③货利:财货利益。④吝:贪曰吝。⑤符:护符,在此则作法解。陆机辨亡论:“战守之道,抑有前符。”⑥具:工具。
【译文】勤劳的人应尽心尽力于道德仁义,但世间的人大都借勤劳来救助自己的贫困;节俭的人应淡泊于财货利益,但世间的人大都借节俭来掩饰自己的贪求。这是君子用来处世的法宝,反而成为小人营取私利的工具了。真可惜啊!
【评析】君子在揭示了义理垂范世人以后,世人却假借义理来做为达遂私心的工具,这不仅可惜,更羞辱了义理;而羞辱义理的人,就是“欺世盗名”之徒。其实名利皆人之所欲,循着正道去求得,永远不会有人表示异议,何必故意标榜义理来自欺欺人?这种人自然不光明磊落。而取之社会,就应用之于社会,才合生生不息之道;只进不出,不仅是守财奴,从现代杜会进化的观点看,更是社会的寄生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