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红楼读书郎笔趣阁 > 第271章 建平五年的钟声上(第1页)

第271章 建平五年的钟声上(第1页)

第271章建平五年的钟声(上)

华亭县衙的大门甚为简单,除了两班站立的衙役外,就那面整洁铮亮的鸣冤鼓,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能告到县衙的案子,其实肉眼就能甄别。若是带着状纸、讼师来的,八成就是跟钱有关。这类人好解决,也好接触。上门之际,说不准还会给衙役一些心意。后者也愿意跟这些人打交道,谁不想多赚点钱呢。

最怕的,就是哭哭啼啼的人。这样的人一出现,就是大案、命案。鸣冤鼓一响,县衙上下震动,无人不紧张,深怕耽误了自家的年景。

如今临近年关,是县衙难得的清闲时刻,大家都盼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百姓们重视好兆头,鲜少有在十二月、一月出来告状的。这份不必多言的默契,让县令老爷有了接待访客的闲暇。

十一月末的季节,待客用的偏堂内,黛玉早早命人备好暖炉、热茶、点心。这次上门拜访的报铺有松江本地的《松江报》《江城报》,亦有特意从扬州赶来的《景安日报》《淮扬报》等几家老熟人。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松江府第一次有大雍官员,正式接受报铺直宾的拜访请求。在陈恒之前,松江府的官员跟报铺的关系,就是出了什么事情、案情,将结果通知对方一声。除此之外,官员跟报铺的关系,倒是生疏的很。

今日能受到这般礼遇,让赶来参会的直宾们,心情也是高兴的很。他们报铺的东家提出这个意见,大家心里都有些担心。深怕自己被拒之门外,谁成想真能得到陈大人的接见。

只是这次名为拜访,实为访谈的聚会。从形式上,远没有后世那般正规、流畅。作为父母官的陈恒,除了要自己引导直宾们问话,还要把控他们问话的尺度,可谓辛苦的很。

话题从一开始的港口之事,到赵家的案子。能来参加的直宾,显然都做过功课。知道陈恒的来历,以及对方跟报纸的关系。将这些人的问题,一一回答清楚。陈恒又着重提了未来松江府的变化,所用的言辞自然往好了说。也是盼着通过这些人,能将世人的目光吸引到松江府上。

正式的访谈告一段落,众人很快进入轻松的闲聊时间。各家报铺的访客,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陈恒挑着自己能回答的内容,就回答上一二。整体的气氛,还算愉快。相互间,都有点初次上阵的少爷小姐。聊天的内容里,都带着浅尝则止的意味。

“大人,那你是怎么看待官员接受……”来自《松江报》的直宾,回忆一遍陈恒刚刚提到的名词。“采访这件事。”

一边把问题说完,这名直宾赶忙把这个名词记下。

这是个有些不好回答,又不算冒犯的问题。要回答多多益善,容易开个坏头。可要是言辞拒绝,那何必今日费劲弄这一遭。若不是这批人来之前,已经被信达私下调查过底细,陈恒都怀疑是什么幕后黑手派来的笨蛋。

面上笑了一声,在提问者期待的目光中,陈恒才斟酌着词语回答道:“这就和乡间、路边的告榜一样。朝廷每年都会有皇榜传旨辖内各地,这是宫中陛下的旨意,亦是朝堂诸位相公、大臣对百官的告诫、对百姓的引导。”

“皇榜出自圣上之口,由翰林着笔。文采自是斐然,用词更有礼制讲究。这是国事、大事,容不得半点错漏。”说完官话,陈恒就把话题往正题上靠,“不过寻常百姓,到底识字有限。若是一味通过他人讲解来读懂皇榜,难免发生误会、错处。”

“父母官能回答当地报纸的一些问题,将朝廷的旨意,用百姓更能了解的字句传达下去。本官以为,这就是访谈的意义所在。”陈恒想了想,又举了乡音的例子。松江府的口音还算好一些,毕竟不是地域辽阔的大府。

若是放在福建、江西等地,稍稍隔上一段距离的乡村之间,可能口音就大相径庭。如何处理好传达、交流的问题,已经开始使用白话文的报纸,一定是比皇榜告牌更好的工具。

一番话说完,陈恒见堂下所座的诸人还在动笔,就稍稍停顿歇息。片刻后,又有一人出声提问。这人是陈恒的老熟人,就是《景安日报》的黄胥才。

五六年过去,黄胥才早已不是人见人厌的直宾。如今的他,成了景安报铺里颇有地位的编审。这次听说能拜访陈恒,他才直接把手头事情抛下,连夜赶来松江府。

“大人。”黄胥才起身后,先朝着陈恒行礼。等陈恒点过头后,他才出声问道,“我想请教下大人,作为一名直宾,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