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文武大臣们也挺无语的。
话说也只有宋平安这种啥都不明白的大老粗,才会当着皇帝的面去询问造反的事情吧……
好在皇帝没有生气,也没有怪罪,反倒是向宋平安解释了为什么不担心他造反。
毕竟火枪火炮等各种作坊,都是皇家严密管控的区域。
从原材料的采集和精炼,到每个工匠的去向,皇家这边都是仔细管控起来的。
火枪这东西,一个普通百姓训练两天,也能成为合格的火枪兵。
只要这些火器还抓在皇帝手里,宋平安或者其他地方武将,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这话要是挑明了,双方还真就能推心置腹了。
宋平安陪着皇帝一路视察草原,一直快到陕西地界,这才向朱允熥拜别。
离开草原的朱允熥身边,也就只带着六千多明军了。
如今四海升平,朱允熥倒也不用担心有人会在半路截杀他。
当然了,就算真有人截杀,那也是羊入虎口。
跟在朱允熥身边的这支明军,毫无疑问是整个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火力强度最高的一支部队。
谁要是敢来捋虎须,妥妥要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如果皇帝呆在这支明军之中,显然是非常安全的。
甚至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但凡事有利便有弊。
六千多兵马,浩浩荡荡延绵数里,前面有斥候探路和开道,中间有锦衣卫传递消息,有禁军拱卫御驾,后面还有不少辎重与车辆——如此浩大的队伍,地方官府和寻常百姓自然是早就得到了消息。
地方官员一路巴结伺候,朱允熥真要想看看陕西本地的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朱允熥打算离开大队,带一些人单独出去看看。
听说皇帝有微服私访的打算,锦衣卫的杜诲之、大学士解缙,以及领军的李唯义等人,全都表示反对。
但大家也知道,就算反对,估计也是没什么鸟用的。
这个年轻的皇帝,对很多事情有着自己的主见和偏执,根本不在意大臣们的想法。
果然,朱允熥对大臣们的话充耳不闻,让杜诲之尽快准备便服和武器,说是明天就要离开大队,单独去查探民情。
大臣们百思不得其解,但又无可奈何。
朱允熥并非胡闹的人……
这次从陕西返回京师,御驾即将路过一个名叫“米脂”的地方。
在大明官员的印象中,米脂是个出美女的地方。
大家觉得皇帝非要离开大队去微服私访,多半是为了米脂的美女。
但朱允熥并不是奔着美女去的。
两百年后,将有一个叫“李鸿基”的人出生在米脂,他将建立大顺,将召集大量的农民军,最后把大明送进灭亡的深渊。
虽然李闯那家伙的出世还在两百年后,但朱允熥打算未雨绸缪,为米脂县的富裕做出努力。
如此一来,李闯造反的可能性也许会减低不少。
第二天,朱允熥带着二十多个精锐护卫,离开大队直奔米脂县。
没有了浩浩荡荡的明军,朱允熥终于看到了大明西北部的真实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