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间,李景隆在自己的府邸中呆着,偶尔审看一下文官们提交的《明太祖实录》,给出一些修改意见。
上门的文官绝口不提朝政,态度异常恭敬。
只是在临走前,这文官会低声说道:“大人,您请慢慢看,仔细看,明日午时下官再来取样稿。”
李景隆和对方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等文官走后,李景隆从太祖实录的书稿中,取出一封看似平平无奇的账单。
账单上写着:墨锭十二,砚台三,宣纸五十,扫帚十一等等字样。
回到书房,李景隆拿出一本小册子,按照账单上的数字,得出一条条简短的情报。
将军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李景隆知道,那个穷兵黩武的小子,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终于还是去远征倭岛了。
李景隆还知道,倭国那边地震海啸频发,海路已经暂时断绝了。
李景隆更知道,卫戍南京的精锐之师,已经有五千人紧急出发,去杭州府平定叛乱了。
领军的主将李明月,当年只是李景隆面前一个不起眼的族弟,想不到现在居然也独领一军了。
想到那个意气风发的族弟,李景隆就一阵郁闷。
朝中的那些“忠良”向李景隆提出建议,说能不能把李明月也拉拢过来。
李景隆直截了当的回了句“不能”。
相对于一生富贵的李景隆,那个苦哈哈出身的李明月一开始只是个伍长,后来在李家的栽培之下逐渐提拔起来。
不过到靖难之役的时候,李明月也不过就是个守备罢了。
朱允熥把李明月一下子提得这么高,那小子肯定对朱允熥感激涕零,怎么可能再去反抗朱允熥的暴政?
到了傍晚的时候,朝中的几位老友偷偷来到了李景隆的家中。
南京城倒是都是朱允熥的爪牙,即便李明月走了之后,城里依然是戒备森严。
几位朝中大员穿着仆人的衣服,从侧门进了曹国公府。
管家李忠一路告罪,将几位文官请进李景隆的书房。
兵部侍郎顾同青、林伟。
大学士毛杰。
御史魏天新。
礼部尚书刘开山。
首辅齐泰。
所谓“建文余党”的核心,全到齐了。
但李景隆并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