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此,元人守住大都,保住了他们在中原的最后颜面。
这孔克坚对于前元,可算是至忠至孝了。
再说后来,改朝换代,大明开国后,中原大地已重归汉人手中,按说孔克坚该向明廷效忠,尽他孔家人的本分。
可当朱元璋下旨召见时,孔克坚竟称病不朝,只将其儿子派了过来,这件事,可给朱元璋气得不轻。
朱元璋当时便修书一封,送到山东,在信中是好一般威胁,终于将那孔克坚给逼了过来。
在这事件中,被孔克坚派到应天的儿子,便是孔希学。
此际孔希学进京,朱元璋自然而然联想其前尘往事,他如何能不动怒?
“哼,咱看他分明是要替官员士子们出头,说不得,还得当堂争辩,论论咱的错处呢!”
朱元璋的叫骂声,犹在继续,他仍坚持认为,孔希学要借那“带枷理政”一事,做做文章。
“父皇怕是误会了,衍圣公一心向学,怎会……怎会理世俗政事?”朱标仍在争辩,可说话语气渐渐微弱,态度也不再坚决。
事实上,朱标心中也难作判断,孔希学会不会借此事发难,更甚至,他心中也暗在猜测,孔希学会替读书人出头,站出来直指这“带枷理政”的荒唐之处。
而这,又会引发何种后果,朱标不敢想象。
不用他去猜想,朱元璋已恨声将后声骂了出来。
“哼,此番进京,他若仍如以往一样,老老实实做个过场,也便罢了……倘若他孔希学要趁机捣乱,强替读书人出头……”
说着,朱元璋将拳头一攥,摆了张决绝嘴脸:“咱不介意再换个衍圣公!”
朱标沉默下来,脸色难看之极。
孔家乃是读书人心中的精神图腾,其地位相当于春秋时代的周天子,平日里,无人将之当回事,可你真要动他,还是会惹来天下共愤。
如若朱元璋真动了孔希学,显然会引起仕子抗议,惹来朝堂争辩,这对当下的大明,显然影响恶劣。
朱标很想再劝,可他深知朱元璋主意已定,再劝也无济于事,他只能垂下头,默默退出大殿。
看着朱标离开,刚刚还一脸震怒的朱元璋,渐渐平复了心情。
明知儿子心有不服,但朱元璋的脸上,却并无被忤逆的怒意,反而,他轻叹口气,脸上漾起些许宽慰。
“咱这好大儿,终归是有自己的想法了,倒也不错,唯唯诺诺可做不了天下之主,心怀主见方是真英豪!”
朱元璋对这接班人抱以期许,自是容忍他有自己主张。
虽说这主张会导致父子纷争,惹来思想上的碰撞,但这样的纷争碰撞,自有时间去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