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叫“缝纫机”,因为在戏里和男主角有很大关系。
为了表演更丝滑,李吉要求所有主演都在开拍前进一步学习摇滚培训,刘美茜最后贝斯比手替弹得都好。
陈道明两个多月内疯狂上了四十多节吉他课。
只要有摇滚演出,李吉都带着陈道明一起去。
有一次去看二手玫瑰:“心脏病都快犯了,但一直坐到最后。”。
不过陈道明演得非常开心,直言这个戏:“激发了雄性荷尔蒙,准备老宇宙爆发一下。”
演员确定后,就是电影幕后工作人员。
化妆,剧务,执行导演这些都好确定。
关键的摄影师和录音师李吉需要进一步斟酌。
毕竟是拍电影,不是拍电视剧!
拍《爱情公寓》那会儿,随便对付一下就能搞定。
但电影不行!
无论是摄影还是录音,都需要很深的配合度。
为此,李吉找到摄影师高虎!
在光影交错的片场,摄影师高虎与李吉并肩作战,共同编织着属于他们的电影梦。《缝纫机乐队》的拍摄现场,空气中弥漫着创作的激情与不确定的即兴火花。
高虎眉头紧锁,目光穿透镜头,仿佛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
“李导,这喜剧风格的建设,可比咱们预期的难啃多了。”
“群戏一多,演员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彩排时六七个人,位置没定,台词随风飘,那即兴碰撞的火花,再来一遍就灭了。”
李吉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是啊,高虎,这正是咱们要的鲜活。”
“记得《都选C》那场戏吗?原片和分镜头手稿对比,摆拍永远抓不住那份真挚的情感。”
“咱们得靠双机位,95%的覆盖率,就是要逮住那些灵光乍现的瞬间。”
高虎点点头,眼神坚定:
“没错,开机前心里得有杆秤,这场戏的灵魂在哪,焦点落谁身上,这是摄影师的眼珠子,不能瞎。”
航拍团队设计讨论会上,高虎声音沉稳而有力:
“大吉他的延时摄影,那可是咱们的心血。”
“两个月,一点一滴记录它的成长,八秒的镜头,背后是八天的守候。”
“这不仅是时间的压缩,更是情感的凝聚。”
色彩,成了他们探讨的另一个战场。
高虎翻阅着色彩方案,语气中透露着对细节的执着:
“《缝纫机乐队》,色彩得跳,得让人记住。”
“20年前的闪回,高饱和,那是摇滚的热血;现代都市,冷调,钢筋水泥的冷漠;到了集安,梦想的乌托邦,色彩得丰富,但不能失真,得让人相信,那是一个可以触摸的梦。”
美术与服装团队围坐一圈,高虎的话语在会议室回荡:
“色彩不是单打独斗,是团队的默契。”
“服装得和场景对话,主体色系得和谐。”
“你看,那件衣服单看挺好,一进场景,光线一变,就格格不入了。”
“日景、夜景,色光一加,全都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