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多罗尾光吉、藤林保丰二人敢在六角义贤的眼皮子底下暗中与上杉家联系,并先后将自己的子嗣送往上杉家的本据小田原城,是因为甲贺郡和伊贺国情况与五畿七道的大部分地区不同。
甲贺郡是郡中总体制,而伊贺国是总国体制。
不论是郡中总体制还是总国体制,皆是由国人领主、地头武士、寺院神社、百姓等各方势力联合统治,且高度自治的地区,守护、郡司等无法在该地区实行一元化统治。
不管是近江守护六角义贤,还是伊贺守护仁木义视(仁木长政),都无法对甲贺郡、伊贺国进行实际统治。
其中,六角家是因为在钩之阵借助甲贺国人领主、地头武士们之力,才得以击败讨伐自己的足利将军家,并收其中的二十一人为家臣。
而且,历代六角家家督都认可甲贺郡享有守护不入、免除劳役等诸多特权,以此来换取甲贺郡的国人领主、地头武士们在战时对六角家的效忠。
而仁木家就与六角家不同,仅仅只能统治伊贺四郡十八乡的一部分地区,即北伊贺郡、西山田郡。能给仁木家三分颜面的,也就只有服部家、町井家等极少数国人领主、地头武士。
至于大部分的伊贺国人领主、地头武士们,则是分别亲近六角家、北畠家。
当然,随着上杉家将影响力延伸至北伊势诸郡后,甲贺、伊贺的国人领主们很快就有一个全新的选项——上杉家。
而另一方面,为了尽快将常陆一国静谧,上杉清定便安排上杉定虎节制常陆、上总、下总、武藏、上野等国之兵负责讨伐兴兵作乱的江户忠通。同时,他还为上杉定虎配备一门佛郎机炮,以加强其麾下战力。
至于岩代、磐城两国,清定也没有不闻不问,而是令越后守护代斋藤朝信节制越后诸将先行前去驰援陷入苦战的上杉景信、八条房繁两部,并想方设法遏制伊达稙宗一方的攻势。
随着上杉定虎率军出阵后,宇佐美定满、长野业正、樋口兼丰、八条能重、加地春纲、太田资正、仓贺野尚行、金津义旧、穴泽氏清、和田业繁、浦野重成、小幡景定、高山重俊、斋藤宪广、新发田长敦、三田纲秀、大石定久、成田长泰、安保泰广、山上氏秀、广田直繁、本庄实忠等上野、武藏、下总、上总等国诸将纷纷奉命率本部军势前去与之合流。
很快,等上杉定虎率军经下总葛饰郡、猿岛郡、结城郡等地进入常陆的真壁郡境内,所节制的兵力就已经膨胀至八万五千余众,阵夫也达到了一万人的规模。
为了确保上杉定虎的指挥权不受任何人掣肘,清定还特意赐予她一把同田贯打刀,让其拥有先斩后奏之权。
而后,上杉定虎就令佐竹义昭、水谷正村、真壁宗干、土岐赖艺、土岐卜仙、小田氏治、笠间时广、野口光晴、金子为广等常陆诸将为先导役,以疾风烈火之势攻入了江户领。
毕竟,上杉定虎所节制的兵力不仅仅是征召军势,还有左龙捷备、乡士、常备足轻。反观江户忠通,其麾下之兵尽是临时征召而来,且没有装备任何火器,哪里是上杉军的对手。
随后,江户军因兵力、装备与上杉军差距太大而连战连败。
气势如虹的上杉军更是接连攻落鸟羽田城、饭沼城、鲤渊城、加仓井城、足崎城、河合田城、见川城、吉田城、金上城等诸多城池兵砦,兵锋更是直指江户家本据水户城。
江户忠通见上杉军兵力强悍,自知难以抗衡,只好在收拢败军后,固守在本据水户城不出,意图依托坚固的城防来拖延时间。
可上杉定虎本就是东国少有的名将,自然不会给江户家任何喘息的机会,她在率军包围水户城后就立即开展轮番猛攻。
由于水户城位于那珂川以南、千波湖以北,还是连郭式的绳张。即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西之丸(下之丸)、出丸等设施并列配置的建筑方式。正面防御得到加强,但本丸的侧面和后面的防御却相对薄弱了。
好在水户城南北被那珂川和千波湖包夹着,所以并不用担心被四面围攻,只需要加强东面和西面的防御即可。
然而,这只是局限于纯冷兵器交锋的情况下。
此时的上杉军已经装备了大量的铁炮、大铁炮,甚至还有少量的佛郎机炮。
于是,上杉定虎就对己方参阵诸将做出了以下分配:
佐竹义昭、水谷正村、真壁宗干、土岐赖艺、土岐卜仙、小田氏治、笠间时广、野口光晴、金子为广等常陆诸将负责攻打水户城最西端的西之丸;
长野业正、加地春纲、金津义旧、仓贺野尚行、和田业繁、浦野重成、小幡景定、高山重俊、斋藤宪广等上野诸将负责攻打最东端的三之丸;
三田纲秀、大石定久、成田长泰三部负责收集船只,在水户城北面的那珂川进行佯攻;
安保泰广、山上氏秀、广田直繁三部负责收集船只,在水户城南面的千波湖进行佯攻;
其实,上杉定虎也用不着安排主攻、佯攻。此时的上杉军,算上常陆诸将的军势,兵力已经达到了九万五千余众。
就算挤,也能把固守在水户城里的江户军全挤死。
在上杉定虎的一声令下,上杉军各部就争先恐后的对水户城发起了攻击。有了佛郎机炮的助力下,水户城的大手门更是仅仅支撑了不到半刻钟就被轰开。
还没等水户城的守军堵上大手门的缺口,上杉军就如同黑色潮水一般突破了大手门,并大量涌入了水户城之中,将三之丸的江户军杀得是四下逃散。小幡彦定、谷田部雅胤等数名江户家重臣也在混战之中先后被上杉军讨取。
而水户城的二之丸也没能支撑多久,尽管守将春秋通式率部拼死抵抗,依然无力扭转不利于江户家的战局。
最后,春秋通式所部的三百余军势尽数被讨取,二之丸也随之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