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分类的特点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华阳集》四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张纲撰。纲字彦正,金坛人。大观、政和间试舍法,三中首选。初与蔡京、王黼不合,二人每挤抑之。及南渡后,登琐闼,复与秦桧有隙,遂致仕。桧没,乃召用,终参知政事。事迹具《宋史》本传。纲健於为文,每一落纸,都人辄传播。遭建炎兵毁,十不存一。值桧柄国,惧为所忌,绝意著述。然嗣子坚搜辑散佚,尚得八百馀篇。至孙釜始刊版置郡学。以其自号华阳老人,即以名集。洪迈为之序,凡文三十三卷、诗五卷、词一卷,后附行状一卷。诗文典雅丽则,讲筵所进故事,因事纳忠,亦皆剀切。至南宋之初,尽革绍述之弊。凡元祐诸臣之后,无不甄录。转相标榜,颇滋伪冒。纲乃复有劄子论党籍推恩太滥。尤可谓卓然特立,毫无门户之见者矣。

△《忠穆集》八卷(永乐**本)

宋吕颐浩撰。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中进士第。徽宗时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高宗南渡,起知扬州。两入政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少傅、醴泉观使致仕。卒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事迹具《宋史》本传。颐浩集凡十五卷,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者并同。旧本久佚。惟《永乐**》颇散见其遗篇。裒而辑之,尚得文一百三十七首、诗词五十八首。今重为排辑,勒成八卷。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樁钱,贻东南患。深为公论所不与。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刘正彦为逆,颐浩与张浚倡义勤王,卒平内难。又少长西北两边,於军旅颇为娴习。其应诏上战守诸策,载於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者,大约皆谓和议之必不可成,而劝高宗为乘机进取之计。凡分兵策应机宜,条画颇备。虽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复之绩,不能尽酬其所言;然较张浚之迂谬寡谋,娼嫉误国,富平诸役,流毒苍生者,则固有间矣。集中《上时政》一书,乃作於靖康初年,能预决金兵之必来,谆谆以迁避为说,亦复具有先见。而本传独未及此事,是亦足以补史阙也。《书录解题》又称集后三卷皆燕、魏杂记。盖颐浩在河北时所作。今只存二十九条,於古迹颇有典据。又其集在孝宗时尝付两浙漕司镂版,详见其子搢所作谢表中。今与颐浩《配享省札》一通并附於末,以备稽核焉。

△《紫微集》三十六卷(永乐**本)

宋张嵲撰。嵲字巨山,襄阳人。宣和三年上舍中第。绍兴九年除司勋员外郎。

累迁敷文阁待制,知衢州。终於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嵲为陈与义之表侄,少时尝从受学。故刘克庄《后村诗话》谓其诗句法与简斋相似。而於五言古诗尤极赏其语意高简,意味深远。又克庄所摘七言绝句,如《故园坟树想青葱》诸篇,尤能以标格见长。而集中似此类者尚多。大抵绝句清和婉约,较胜与义。其他虽未能遽相方驾,而气体高朗,颇足以自名一家。至古文典雅沈实,亦尚有北宋诸家矩矱。所上奏议,如《论和战守》、《论攻取》等篇,史皆采入本传。於当时事势,尤条析详明。惟《绍兴复古诗》一章,贡谀秦桧,深玷生平。考《朱子语录》有云:“金人败盟时,秦桧大恐,顾朝士问计。张巨山微诵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於克一。’桧因留与语,巨山为之画策。桧喜,即命作奏稿。仓卒不仔细,起头两句,以‘德无常师’为伊尹告成汤。‘陈力就列’为孔子之语。寻擢巨山为中书舍人。有无名子作诗嘲之云:‘成汤为太甲,宣圣作周任’”云云。是嵲本因附桧得进。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载此事。且称“桧旋疑嵲贰己,未几亦罢”。然则此诗之作,乃借以修好於桧者。故本传谓诗进后,将复召用,殆由桧意解而然。特作史者不能得其情故耳。

今其代桧奏稿虽已不存,而是诗尚传。留供千秋之嗤点,亦足以昭炯戒矣。《宋史艺文志》载《紫微集》三十卷。《书录解题》则作《张巨山集》,亦三十卷。

自明以来,久无传本。今据《永乐**》所录,裒辑排比。诸体咸备,当已鲜所阙遗。以其篇帙较富,析为三十六卷。仍依宋史,题作《紫微集》,复其旧目焉。

△《苕溪集》五十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刘一止撰。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宣和三年进士。绍兴初召试,除秘书省校书郎。历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事迹具《宋史》本传。案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一止居琐闼仅百馀日,忤秦桧罢去,闲居十馀年。后桧死,复召,仍力辞不起。年八十二乃终”。盖亦守正不阿之士。其没也,韩元吉为作行状,称其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诗寓意高远,自成一家。吕本中、陈与义读之,曰:“语不自人间来也。”是其著作亦盛为当代所推矣。行状及《宋史》本传皆称《非有斋类稿》五十卷。《书录解题》亦同。此本前有曝书亭印记,盖朱彝尊家旧钞。题曰《苕溪集》,不知何人所改。又诗文共五十三卷,末附行状一卷、诰词

一卷,凡五十五卷。卷数亦非其旧,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

△《东牟集》十四卷(永乐**本)

宋王洋撰。洋字元渤,山阳人。以省试第二名**和六年甲科。绍兴初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诰,直徽猷阁,历典三郡。其事迹不见於《宋史》。惟周必大所作集序,略纪其行履大概。《嘉定山阳志》中有洋小传,亦皆采必大序中语,不能有所增益。今考韩淲《涧泉日记》,称“洋在信州城,居有荷**木之趣,因号王南池。辟宴坐一室,号半僧寮。清贫,衣服窭甚。善诗篇”云云。《江西通志》亦称洋侨寓上饶,与曾几相唱和。以二书所载与集序参考之,盖亦南渡之清流也。集为其子昌祖所编。《宋史艺文志》列其目为二十九卷,而必大原序实作三十卷。则《宋史》为误。自明以来,世罕传本。选录宋诗者多未之及。独《永乐**》各韵中散见颇多。谨采掇编订,得古今体诗七百首、杂文三百五十馀首。其诗极意镂刻,往往兀奡自喜,颇不为边幅所拘。文章以温雅见长,所撰内外制词,尤有典则。盖洋生当北宋之季,犹及睹前辈典型。故其所作,虽未能上追古人,而蝉蜕於流俗之中,则翛然远矣。洪迈《容斋三笔》载洋《题馀干县琵琶洲》诗云:“塞外风烟能记否,天涯沦落自心知。眼中风物参差是,只欠江州司马诗。”当时称为佳句。而《永乐**》内已佚不收。又《涧泉日记》极赏洋为李彭老所作《养源斋记》。检《永乐**》亦无此篇。则其他残阙,当复不少矣。今姑就其尚存者分类排纂,析为十四卷,以著其概。其周必大序亦仍冠之於首焉。

△《相山集》三十卷(永乐**本)

宋王之道撰。之道字彦猷,庐州人。宣和六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调历阳丞。南渡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后以其子蔺官枢密使,追赠太师。《宋史》为蔺立传,而不及之道。故其事迹不详。惟尤袤所撰神道碑尚在《永乐**》中,可以考见大略。之道尝自号相山居士,其集即以为名。

《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书录解题》作二十六卷。《宝祐濡须志》及《濡须续志》俱作四十卷。尤袤碑文作三十卷。彼此乖互不合。今原集既亡,无可复证。然袤碑乃据其子家状所书,似当得其实也。初,金兵南伐,庐州盗起,之道率乡人据险共保,城赖以全,幹略颇有足称。又其登第对时,即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及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移吏部侍郎魏矼、司谏曾统书,力陈辱国非便。寻又上疏论之,并以前书缴进。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今原疏虽佚不存,而所与矼、统二书,具在集中。其所论九不可和之说,慷慨激烈,足与胡铨封事相匹。气节尤不可及。

其他论事诸劄子,亦多明白晓畅,可以见诸施行。韵语虽非所长,而抒写性情,具有真朴之致。盖有体有用之言,固不徒以文章工拙论矣。谨就《永乐**》各韵中蒐辑编次,仍可得三十卷。疑明初纂修诸臣,重其为人,全部收入。故虽偶有脱遗,而仍去原数不远欤。

△《三馀集》四卷(永乐**本)

按《三馀集》世无传本,惟散见《永乐**》中。然各韵所载,题为黄次岑者计七十馀篇。题为黄次山者计五篇。已自相牴牾。其中《见山堂记》一首,篇末自署豫章黄次岑。又别载谢锷所撰《三馀集序》,则曰流江黄季岑。更互相舛迕。《宋史艺文志》则作黄季岑《玉馀集》。焦竑《国史经籍志》则作黄次山《三馀集》。《前贤小集拾遗》载其诗一首,《历代名臣奏议》载其文三篇,亦均作黄次山,近时厉鹗撰《宋诗纪事》,则云黄次山字季岑。辗转异同,几於不可究诘。惟《丰城县志》载宋黄得礼字执中,元祐间进士,曾为柳州军事参军。

与集中《先大夫述》一首符合。又载得礼长子名彦辅,字伯强,登政和进士。次子彦平,字季岑,号次山,登宣和进士。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点湖南刑狱。

载其世系名字、科第仕履,皆一一条晰。然则撰此集者乃黄彦平。所谓次岑、次山、季岑者,或传写讹异,或偶以字行耳。至其集名《三馀》,当取三国董遇三馀读书之意。《宋史》作《玉馀》,亦字形相似而误也。彦平在靖康初,坐与李纲善,贬官。南渡后数上劄子论事,多所建白。其《论赏罚》一疏,持论尤为平允。厥后刘光世、吕祉得失,卒为所料,如操券然。亦刚正有识之士矣。又张端义《贵耳集》曰:“马子方作守令,幕下黄次山作启,与庙堂不入意。因自作之,有云‘方卌九之年,买臣自知其将贵。当乙巳之岁,渊明已赋其归来。固不敢自比於古人,欲以此折衷於夫子。’黄大服”云云。是其虚心从善,异乎一长自足者,宜其文之工也。今据《永乐**》所存,编为赋诗二卷、杂文二卷。存其文,并以存其人焉。

△《大隐集》十卷(永乐**本)

宋李正民撰。正民有《己酉航海记》,已著录。正民《宋史》无传,事迹始末不可考。惟据《航海记》所述,知其高宗时为中书舍人,尝奉使通问隆祐太后而已。今以集中诸

表考之,则在朝尝为给事中、礼部吏部侍郎。在外尝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温州、婺州、淮宁府。扬历颇久,晚予宫祠以归。又考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载“绍兴十二年五月,金元帅来书云:‘汴梁留守孟庾、陈州太守李正民及毕良史者,比审议使萧毅等回,具言江南尝询访此人,今并委沿边官司,发遣前去。’六月,金人放东京留守孟庾、知陈州李正民还”云云。

是正民於知陈州时尝为金人所获,以和议成得还。集中《南归诗》所云“沦身绝域久睽孤,投老归来鬓发疏”者,盖即其事。特孟庾以东京附金,归后高宗弃不复用。而正民屡更任使,终始弗替。则其在金朝当犹未至於失节,特史文阙略,不能得其详耳。其集见於《宋史艺文志》者三十卷,传本久佚,惟《嘉兴府志》载其《海月亭》诗一首。今据《永乐**》所载,掇拾编次,厘为文六卷、诗四卷。中多中书制诰之作,温润流丽,颇近浮溪。其诗亦妍秀可诵。在南渡初,犹不失为雅音焉。

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

○别集类十△《龟溪集》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沈与求撰。与求字必先,德清人。政和五年进士。高宗时官至知枢密院事。

卒谥忠敏。事迹具《宋史》本传。是集为绍熙中其孙说所刊,前有观文殿大学士李彦颖、湖州教授张叔椿二序。史称与求历御史三院,知无不言。前后几四百奏,其言切直。今所存仅十之三四,类多深中时弊。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与求尝奏王安石之罪,大者在於取扬雄、冯道。当时学者惟知有安石。丧乱之际,甘心从伪,无仗节死义之风,实安石倡之。此论前未之及也”云云。考熙宁以逮政和,王、蔡诸人以权势奔走天下。诛锄善类,引掖宵人。其夤缘以苟富贵者,本无廉耻之心,又安能望以名节之事!其偷生**,实积渐使然,不必尽由於推奖扬雄、表章冯道。与求此奏,亦事后推索之词。然其说主持风教,振刷纲常,要不可不谓之伟论也。至其制诰诸篇,典雅舂容,亦具有唐人轨度,又不徒以奏议见长矣。

△《栟榈集》十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宋邓肃撰。案王明清《挥麈后录》称:“宣和壬寅,艮岳成,徽宗御制记。

李质、曹组各献赋。独太学生邓肃上十诗,备述花石之事。其末句云:‘但愿君王安万姓,圃中何日不春风。’诏屏逐之。靖康初,李伯纪启其事,荐其才,召对赐进士出身。后为右正言,著亮直之名於当日。肃字志宏,南剑人。有文集,号《栟榈》,遗文三十卷,诗附集中”云云。即其人也。今本仅诗一卷、词一卷、文十四卷。与三十卷之数不符,殆散佚不完,又经后人重编欤。当张邦昌之僣立也,肃间行奔赴南京,其擢右正言即在是时。大节与杜甫略相似。其《靖康迎驾行》、《后迎驾行》等篇,亦颇近甫奉先诸作。在南北宋间,可谓笃励名节之士。又唐、宋以来学者,皆尊扬雄,熙宁中遂至配享。而肃书扬雄事,独指为叛臣,无可容於天地之间。与沈与求疏论王安石过尊扬雄,未知孰为先后。然均在《朱子纲目》书莽大夫之前。考陆深《溪山馀话》,载肃与朱子父松相善,有醉留冠带以质纸笔之戏。肃有《寄朱韦斋》诗,即道其事。然则《纲目》之斥扬雄,得无传肃之说乎?其识如是,宜其立身有本末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