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我活成了风口txt > 第727章 透过现象看本质(第1页)

第727章 透过现象看本质(第1页)

另一份文件上写着11个大字:外资在华发展的第二阶段。

国内外绝大多数经济研究者都认为,从2002年开始,外资在华夏的发展正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个第二阶段拥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就是外资的疯狂涌入。

从2002年开始,外资直接以百倍规模涌入华夏市场,而且都是跑步进场的状态,谁都担心自己来晚了就抢不到好的位置了。

等到2002年底,大部分国际机构都将华夏评为了最有投资价值的市场。

然而外资的疯狂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包括华夏这边也完全没有想到,这就导致几年后出现了外资过剩问题。

外资过剩问题很少有人讨论,但这个问题其实对华夏造成了挺大的影响,而且是负面影响。

因为外资过剩恰好赶上了市场政策最开放的时期,因此,为了消化过剩外资,启动了太多完全没有经过合理评估的项目。

第二个特征是一批海外工业巨头盯上了华夏这边几个传统工业基地的核心国企。

2002年这会儿,正值国企改革最重要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工业基地的核心国企处境逐渐尴尬了起来。

因为这些国企都掌握着大量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要如何平稳的通过改革进行过渡,确实是个大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之前跟这些国企属于竞争关系的一大批外企看到了机会,他们产生了一个念头:趁机收购!

因为在这批外企看来,他们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实力。

之前跟华夏传统工业基地核心国企竞争的,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的国际工业巨头,他们确实可以凭借硬实力吃下华夏的这些国企。

当然,外企想要收购国企并不容易,哪怕你有足够的实力,但这批外企都展现出了耐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怎么都不会亏。

不成功,反正也就是延续现在的情况,成功了,那可就赚大了。

所以接下去这几年,何成肯定是要去阻止这些收购的。

第三个特征则是外企对华夏市场以及华夏用户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八九十年代,95%以上的外企在华夏市场都是傲慢的,只有傲慢程度上的区别而已。

不允许华夏人当公司高管,不针对华夏市场制定专属发展策略,打压华夏消费者的正常诉求,这都是最普通的情况了。

八九十年代进入华夏的外企似乎都有一种认知,那就是觉得他们能够把产品放到华夏市场,是华夏消费者的福气。

在他们眼中,洋品牌只要摆在华夏市场,就足以让华夏人趋之若鹜。

但当他们看到真实的市场反馈,尤其是当他们看到90年代中后期的市场反馈,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好像错了。

等到2002年,在华夏市场发生了两起对比强烈的事件,且这两起事件迎来了对比强烈的结果。

从此,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尊重华夏市场,尊重华夏用户,当然也包括尊重华夏员工。

这两起事件也因此被很多人称为是外企在华夏市场从傲慢走向尊重的标志性对比事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