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
百姓口粮。
始终是朱由校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农业丰收,百姓家有余粮,社会秩序安定。反之,则称为不安的因子。
朱由校拜别农户,继续向皇庄内深入,他要亲眼瞧瞧秋收状况,瞧瞧百姓的精神面貌。
此时,内阁一众官吏,连同负责农部的王象晋,赵王,纷纷恭敬随行。
旁边,王象晋言语恭敬说:“陛下,今年种植高产作物大获成功,多亏皇庄水利设施完善,来年朝廷大范围在地方推广,水利,肥力,必然远不及皇庄,届时,各省各类高产作物恐达不到目前的产量。”
赵王语气凝肃附和:“皇庄内,农牧结合,百姓劳心劳力,连同风调雨顺,故而,确保金秋丰收,地方情况和皇庄大不相同,官吏轻视,地主压榨,肥力欠缺等等,诸多因素都能影响收成。”
见状,李国普直言不讳说:“王尚书,赵王,影响收成的因素挺多,然而,收成终究超过种植粟米乃至高粱,何况,新奇的粮食问世,百姓争相尝尝鲜,也带动小商小贩崛起。
朝廷不能因各种挫折而改变固有政策,当坚定不移推广高产作物。”
土豆丰收,朱由校设宴款待群臣,百官对土豆好评如潮,李国普知晓土豆亩产和特点,坚定拥护推广各类高产作物,提高百姓收益,减轻百姓生活负担。
这时,刘一燝侃侃而谈:“王尚书,赵王,当前种植各类高产作物,亩产远远超过粟米和高粱,甚至于红薯亩产超过粟米两三倍,即使因各种不可控因素减产,亦能超过粟米一倍多。
一亩超过粟米一倍,十亩,百亩,千亩,乃至万顷良田呢?多一倍收成,多养活多少百姓,你们是否考虑过?”
这是简单的数数问题,以前旱涝四起,百姓食不果腹,常常路有冻死骨。今高产作物亩产提高,即使遇到灾情亦保证百姓有食物果腹。
闻言,王象晋神色郁闷,他提醒皇帝各类高产作物因地而异,亩产起起伏伏,来年亩产减少时,希望皇帝宽大处理,孰料,李国普,刘一燝误以为他不支持推广高产作物。
王象晋微微仰首望了眼朱由校:“陛下,臣非不支持高产作物。。。。”
哈哈哈。。。
王象晋话未说完,朱由校仰首朗笑,宽慰说:“爱卿无需多言,你的担心朕清楚,水利不够,朝廷加快建设,肥力不够,朝廷加快研究,民以食为天,你我君臣总归要率先保证百姓的饭碗。”
水利。
挺容易。
朝廷颁发圣旨,要求各省巡抚,布政使,在秋收结束,百姓农闲时,积极招募百姓修建各种水利设施,确保良田灌溉,毕竟,朝廷生产水泥,大大加快修建各类水利设置的速度。
唯独肥力,让朱由校有点抓耳挠腮。
钾肥。
氨肥。
挺难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