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CITAS飞行任务三–任务日203
ARESⅢ太阳日202
“这里。在这里挖。”
马克耸了耸肩,擎起手中饱经风霜的取样铲插进樱桃莓莓蹄下距离某株车厘子树苗大约三英尺外的土地挖掘起来。
拯救作物的一切努力都已宣告完毕,于是马克与莓莓又花了一个小时打理一旁除洞穴泄压时卷走少量叶片之外侥幸逃过一劫的树苗。虽然他们已经尽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却还是有将近四分之三从沉降坑中打捞出来经过移植的作物正在垂死挣扎。同时在同一区域的其他苜蓿作物中也有部分未受沉降波及的植株显出颓势,即使在莓莓全心全意激励之下叶片仍然显着发黄展现枯萎迹象。甚至就连部分土豆都开始患病,不过至少在移植到了远离不明粘稠黑色泥浆沾染的位置之后情况开始有了好转。
有害细菌造成的这些问题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案。星光熠熠之前说明过,她没有任何办法——完全找不到有关咒语——能够分辨有益细菌与有害细菌之间的区别。她没法像之前处理高氯酸盐一样把它们从土壤里干净利落地分离出来。没错,她理论上的确有能力杀灭这些细菌,但是同时也会杀死那片土壤之内的一切活物——无论是好细菌坏细菌还是植物等等都会被全部消灭。
而从实际角度考虑,她是完全拒绝这么做的,因为大多数能够实现这一效果的咒语都属于最黑暗的黑魔法领域——这样低成本施放咒语的代价是使用次数越多,吸引使用者再次施放的诱惑力也会越强。十分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星光曾经有过一段走火入魔的生活经历,她却能够在她那段(咳咳咳)“早已翻篇的黑历史”时期严格避开一切黑魔咒,现在自然更不可能自找麻烦了。所以简单来说就是不行,用魔法直接解决问题这次没戏。
不过除此之外也没多少存在可行性的解决方法了。根据马克的说法,在地球上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种植的作物换成某种适应厌氧类型(意义不明)土壤的植物。如果没有这种条件的话,那么就只能反复给土壤排水,同时保证它彻底透气——就是不断翻土,越深越好。不幸的是,进行这种土壤作业的同时基本上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而且虽然樱桃莓莓的天然陆马魔力对目前的状况起到了一定帮助,但她的特殊天赋毕竟也不在农作物种植这一方面,因此作用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除去粘稠黑色泥浆带来的持续困扰之外,洞穴面临的其他问题看来都正在趋于稳定。地面的沉降活动似乎可以说是终于沉默了,同时洞穴后方先前开挖的那口深度直达洞穴底部大块晶体与尚未完全解冻的永久冻土层的竖井最近也不再继续渗水了。
当然,引起这些变化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洞穴内环境温度仍然在持续下降。就在两天之前,马克在一排树苗中间的位置有意放了一个半满的水杯作为观察洞穴夜间温度变化情况的测试使用,结果今早来看杯中水面上已经结了薄薄的一层冰。也是无奈,R-T-G产出的这些热量与巨大的洞穴容积实在是杯水车薪,周围这颗岩石星球的永恒极寒终究还是占了上风。
走投无路的他们在绝望之下向马国求援祭出最后措施,开始加热维生系统输送的空气。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作物生长其实是有害的,因为单纯的热空气会导致植株失水过快,同时也会施加生存压力。不过马克对此的回应是必须撑过短期才有机会考虑长期利弊,有鉴于此ESA也决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不过问题在于全马星联合太空探索项目的所有维生系统进气终端设施都位于同一栋大楼内,输送的空气直接就是环境温度。之前几个月这样其实问题还不大,因为那时正值春夏时节;不过现在秋天已经过半,冬至与驱寒节也很快就要近在眼前了,随之而来的严寒霜雪将会如往年一样蔓延整个马尔的摩区域。
对此马国那边能做的最多也就只能是在Amicitas维生系统进气口周围摆满加热器,祈祷能有奇迹发生了。另一种思路——把维生系统进气口移动到某个方便把空气加热到所需温度的位置附近——则需要他们建造一处能满足如上要求的设施,并且完全关停整个维生系统服务,等待马国这头的维生系统终端被物理移动到新位置之后才能恢复。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十分不妥。
好巧不巧,火星上的季节此刻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移动。阿西达里亚平原已到了(理论上的)仲春时节,白昼的长度超过了夜晚。洞穴得到的光照与热量也正在一天天增加;很快火星的夏季便会来临,温度会从他们刚坠毁时体验到的零下三十至零下一百度区间上升至偶尔有几天的最高温度甚至可能会突破零度的程度。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现在在这里面对一整个偌大的冰封星球也还是毫无还手之力。
对此这些默默无言的植物也是感同身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马克,”莓莓看着一旁的马克挖掘着她之前感受到的腐烂根系,说道,“这些植物要睡着了。”
马克停下了手里挖掘的动作。“睡着?”他问道,“怎么会?”
莓莓伸出一只蹄子抚弄着树苗,“这棵认为冬天要来了(凛冬将至)。”
“很棒,”马克嘟囔着,“看来车厘子树是史塔克家的。”
莓莓常常无法分辨马克的迷惑发言到底是因为自己破破烂烂的英语水平无法理解还是他又开了个尬玩笑。对此她还是一脸严肃地重复了一遍,“这棵树很快要睡着了。叶子会变成棕色。要在它们旁边跑过让它们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