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可以跟随明国皇帝的如此难得的良机,任大良和郑信又怎能轻易错过呢?
"任把总啊,您看这明国皇帝究竟是何用意?
他做出这般嬉笑打闹、匪夷所思的举动。
为何还要带着我们一同前行呢?
难道就不怕我们识破了大明王朝的真实面目吗?这大明朝在小弟看来,真是文恬武嬉,皇帝还做事荒唐。
难怪在辽东前线次次打败仗。"
金国此番派遣而来的两名使者,其中一个名叫任大良,仅仅是一个汉军把总;而另一个名为郑信,则连个官身都没有,不过是一介普通生员罢了。
原本,金国的皇太极派这两个地位卑微的汉人充当使者前往的是辽东,会见袁崇焕,没想到让他俩去京城见到崇祯皇帝。
皇太极打的算盘便是抱着一种"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想法。
反正任大良与郑信二人身份低微,如果被大明朝这边拔刀相向斩杀了,他皇太极也不会感到丝毫惋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的大明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傲慢自大,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仍然坚持摆着天朝上国的架子,坚决拒绝和谈的外交态度。
他们竟然变得如此平易近人、接地气了起来!
当任大良和郑信携带皇太极的亲笔信越过了大凌河后,立刻感受到了袁崇焕部将何可纲的热烈款待。
紧接着,他们便被送往宁远的辽东巡抚衙门,并受到了辽东巡抚袁崇焕更为热烈的欢迎。
然而,在得知任大良和郑信地位卑微之后,这位与大金国有过多次激烈战斗的巡抚大人并没有因为皇太极的轻视而动怒。
相反,袁崇焕表示这封信乃是皇太极亲自写给大明皇帝的,他不敢擅自处理,必须以最快速度通过驿站的四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呈交皇帝亲自阅览。
至于任大良和郑信二人,同样可以作为使者前往京城。
面对这样的情况,任大良和郑信不禁犹豫不决,不敢就这样听从袁崇焕的要求。
于是急忙放飞海东青向皇太极大汗报告当前的局势。
得到海东青传书的皇太极,展现出了他果断的一面。
他迅速回信,并给予两人丰厚的赏赐——三个前程。
具体来说,任大良被提拔为游击将军,而郑信则成为了七品文官。
至于后续的官印和官服,则将根据他们在大明京城的功绩,待回到盛京后再做定论。
皇太极对两人唯一的要求便是结束当前辽西大凌河沿线重兵对峙的紧张局面,让大金的八旗精锐可以更好地对付察哈尔的林丹汗,慑服蒙古部落,争取早日统一长城以北的广袤区域,对大明形成泰山压顶的包围态势。
要是如果能够稳定住辽南的局势,让大明皇帝再撤回咄咄逼人的刘兴祚兄弟,那就更为理想了。
如今的大金帝国比大明王朝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刺骨严寒,他们急需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
于是乎,任大良与郑信二人来到了京城,并出现在了崇祯皇帝随驾的队伍当中。
不过,因为明国的汉人对他俩并不待见,所以他们俩慢慢地就被落在了队伍的后面。
此时开口发问之人乃是郑信,可能是因为有些紧张吧,他还是用任大良过去的官职来称呼对方。
任大良心中自然有些不快,但还是回应了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