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中文网

81中文网>乾坤大挪移怎么读 > 第3章 好圣孙朱厚照(第2页)

第3章 好圣孙朱厚照(第2页)

但这样做,一来太不给朝廷大臣们面子,搞不好会被围攻,而且系统那里也不好交待,八成会被直接扣十年的国祚。

虽然他不担心所谓系统的惩罚,但玩游戏还是得努力争胜啊。

还好,他在依然还是名为朱瞻基的皇帝眼里,看到了亮光。

皇帝的人替换了,但名字没法换。因为明朝皇室子孙的名字都是规定好的,名字的中间都是规定好的字,后面则是元素周期表,懂行的一看就知道他的辈分和属于第几房,总之,名字没法换,何况名字本也不是本人起的,按祖制只能按辈分命名。

如果知晓前因后果的人称呼现在的朱厚照,只能说是名为朱瞻基的朱厚照了。

但名字不重要,还是性格为人才最重要。他感兴趣了,才是正经。

杨俊略略安心,指着经筵的白板,在地图上写画起来。

他没正经看过百家讲坛,看也记不住有关朱熹的长篇大论,只能说是有印象,当然无法照着文案复述,何况朱厚照也不见得爱听。

但这个地图版的人物生平,他看过节目,也能记个大概。

毕竟朱熹走过的地方不过四个省,还是比较好记的。

“这个故事要从三百年前的,五夫古镇开始……”杨俊开始讲述,不但清晰精准的说明了朱熹的生平事迹,还结合地图把他的诗作、事迹都一一道出。

这是他想出来的偷懒手法,让他长篇大论的记后世的文稿,那太难了,他懒得废那力气,但结合地图讲生平,不但要背诵的东西少,而且方式新颖,没见皇帝听得津津有味么?

正有些得意,就见下面听讲的官员中,有一人举起了手,表示要发言。

这是啥情况?难不成也是经筵的流程?

“下面这位举手的大人,有何疑问么?”杨俊无奈,点起了下面举手这位。

“杨翰林有礼了,请恕下官冒昧,下官御史台于谦,也是今年的新科进士,与杨翰林份属同年。有一问想请教杨翰林,杨翰林适才说,朱圣人少时就读于云根书院,而云根书院是其父所创,敢问杨翰林,是否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

听了于谦的话,杨俊莫名的感到一阵荣幸,原来哥这个进士还是千古名臣于少保的同年么?

但荣幸什么的,暂时偷着高兴也就罢了,眼下却要想办法应对。于谦现在这个问题不算犀利,但看这架势,明显不是问一句话就完事的,跟于少保在讲学上面分个高下,自已还没那么不知天高地厚,是换代打上来,还是自已继续?

换代打,朱允炆就是个死读书的,所以才在会试、殿试两连败,没能延续前面的四个第一。他的言辞肯定吸引不了皇帝的注意力,最怕就是大屏幕对这件事根本不会当作什么重要的事,就一闪而过了,自已想让朱允炆应付了于谦,然后马上替换进来也是不行的。

那么,于谦这里要咋应付?

对了,于谦应该不是忠实的理学学子,他推崇的学问,应该是偏向于心学的,这是他历史悲剧的由来,也是他现在想找茬挑刺的缘故。

自已对朱熹没啥感觉,所以记得也不多,倒是可以用王阳明的心学来应付学问还没大成的于少保。

当即答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他这算是答非所问了,于谦本是有了很多腹稿,打算在经筵驳一驳理学的缺憾的。但没想到同年这位神童蹦出来这么一句,乍听没什么,但是深思之下,却是有深意在其中。

于谦缓缓落座,开始琢磨这一句话之中的深意,暂时无暇理会同年了。杨俊松了口气,按照他所记的内容,继续讲起朱熹的人生轨迹来。

他本就不是很懂朱熹的理学,也没啥兴致去钻研,所以才想了这个办法来蒙混过关。想着讲朱熹,总不能还有啥意外吧?又没有说他坏话的,应该很顺利才对。却不想遇到了于谦这个出名的铁头娃,好在他反应快,拿了《传习录》中的内容,暂时混了过去。

见于谦开始沉思,他这边也加快了讲述的速度,总算在于谦重新抬头前,讲完了本次经筵。

场上一片寂静,大概是大伙还没反应过来,没想到他这就讲完了。

没想到却有鼓掌声响起,众人闻声看去,发现率先鼓掌的竟是皇帝本人,一边鼓掌还一边笑道:“先生讲的不错,刚才的于谦问的也挺好,不错,不错,这是一场好经筵。”

鼓掌这事,早在《东周列国志》中就有记载,不算是什么奇葩事,众人见得皇帝鼓掌,也纷纷跟上。

主要还是台上的年轻人没讲什么高深的理学理论,但能把朱圣人的生平和大事记得这么清楚,也算是桩本事了,皇帝都觉得不错,从字面上也挑不出错来,那自然就只有跟着鼓掌呗。

唯一没跟上的,就只有还陷入苦思的于谦了,只是他身份还很低,只是个新登科的进士而已,除了几个同年,也没人在乎他怎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