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开启的明朝大航海时代,就这么开始了。
但正德这个皇帝却没将航海的事当做什么了不得的成就,因为入账了大笔金银,他开始筹划他的第一次征讨草原了。
从永乐老爷子那里,他已经知道北伐的艰难和耗费巨大了,但他有了个一劳永逸的法子,甚至用不着深入大漠,只要将靠近大明边境的几个绿洲盐碱化,让蒙古人没法落脚,大明边境自然就安全了。
因为筹划的时间很长,计划自然更加完备,正德甚至放大了地图比例,通过一众蒙奸,将草原上的绿洲一一标注了出来。
有目标的出征,自然比永乐帝的省事很多,至少用不着远渡大漠了。
当正德将这个绝户计向一众蒙奸们说出来时,众人皆拜服在地,觉得明朝皇帝果然学究天人,非是寻常人能及,竟然想出这种可行性极高的绝户计来,好在自已眼光好,早早脱离了草原那个倒霉地方,到中原混来了,不然还不被明皇的这一下,直接怼死啊?
所以,没人试图故意误导皇帝,即便有,也只是给别人提供了立功机会罢了。一众蒙奸将自已所知道的绿洲合盘托出的一刻,也就注定了蒙古部落的悲惨结局。
资料全收集到了,正德将北伐的计划公之于朝堂,顿时惹起了朝野上下的震惊和反对。
震惊不用说,自古以来,就没听过有一劳永逸,解决北方游牧民的办法,皇上突然说什么将草原上的绿洲盐碱化,实在有些异想天开。
对此最不以为然的,就是户部尚书夏元吉。
这人是永乐朝最著名的老古董,以每次北伐都激烈反对而闻名,据说永乐帝死前高呼‘夏元吉爱我’,似乎是后悔了,因此夏元吉之名,名闻后世。明初的文臣们,向来是将他视为一杆旗帜的,确保永乐之后的皇帝,不会再动北伐之念。
“皇上跟过两次北伐,应该知道草原上的荒凉,很难找到水源,即便找到,也不足以行舟,只能人力运粮,皇上应该知道这样的耗费,会是何等巨大。臣不否认,皇上通过海贸赚到了钱,但永乐时代,船队足足出了六次海呢,但收入的银子也仅够五次北伐之用而已,现在皇上又搞出了个北方舰队,但收入也不见得够用啊!更别提御驾亲征对龙体的损伤了。”
说到一半时,夏元吉这老头的嘴里也打了个磕绊,不得不说,当今天子是真能搂钱啊。两支船队搞海贸,加上不知哪里送来的金银,到宣德四年这时候,国库入账了足足三千万两白银,说真的,只要不是皇帝想封狼居胥,银子方面还真够了。
但账不是这么算的,一次北伐,不谈战场伤亡,还得出动大量民夫,消耗天量的粮草,这些可不是区区海贸能够弥补的,必须得反对才行。
总算夏元吉老头意志坚定,只是心里算了笔帐,嘴上还是坚定反对的。旗帜不倒,其他朝臣也七嘴八舌的跟着提出反对意见。
“是啊,皇上须得深思,关键您那办法又没试过,好不好使都不知道呢。就算要去北伐,也总得找处绿洲先试一下再说啊?”
“杨俊,是不是你这奸贼迷惑圣聪,想借此邀宠?”
“陛下,臣请斩杀此僚,以正圣听!”
七嘴八舌,乱糟糟一片,也不知是谁,很快调转矛头,对准了朱珏,倒是引起了响应声一片。
“咳咳,这主意可是陛下自已想出来的,跟下官有啥关系?”朱珏也不得不站了出来,本来以为不会有自已啥事的,但被正德硬拉上朝会,没想到这帮人会将矛头对准自已。哥就是个说书的,跟正德的那个馊主意有啥关系?我都不确定他那办法行不行得通。
“别吵了,这是朕想出的办法,跟杨先生没关系,吵什么吵,地里撒盐,尚书中就有记载,春秋时就有君王这么干过,你们还不信咋滴?”正德一听这话,顿时也不乐意了,一拍桌子,站起来了。
重点不是有人喷杨先生,关键是,这主意是他的专利啊!这么好的主意,居然没人夸‘吾皇圣明’,直接给他张冠李戴了,这还能忍?是不是尚书记得,他也没记住,但他肯定在古籍里看过。
群情汹涌的势头顿时被压了下去,其实朝臣们也不确定,尚书里有没有记这事,但尚书这部典籍本就不全,真正的原本,早在两千年前被楚霸王的一把火给烧掉了,现在能看到的,都是汉初时的大儒们从墙里扣出来的,谁也不敢肯定是不是真的。
民间流传的,确定不了真假,但皇宫肯定有藏本,谁知道皇家收藏的版本是啥样的?没准还真有记载呢?
地里撒盐,破坏耕地的事,也不算新鲜,中原王国互相攻伐时,常有之事,只是没人想到过,将这个办法用在草原上而已。
主要还是,草原那么大,这办法真能用么?
一时间,群臣中倒是有不少人生出了相应的疑惑,开始思考,皇帝这灵机一动,是不是真有可行性。
“你们既然不信,那就找块草原绿洲试试好了。”正德看这情况,顺势提出了新的意见,打算先试试再说。
他不确定,为啥这么简单的办法,自古以来没人想到过,但他还是觉得自已的办法很好,可以独占专利的那种,所以他还是打算先试验一下。顶多就是第二次北巡,顺便做下试验呗,反正成本也不大,嗯,甚至根本就用不到北征,巡边的时候,就能把这活儿顺便做了,省得一群人在那里啰里吧嗦。
提出新意见的同时,他也改变了主意。
下朝后,他就拉上了朱珏,问道:“杨先生,先前你派去南方的锦衣卫,是干嘛去了?朕记得你说,是看看南方的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