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光利一此时也还在摸索阶段,他谨慎地说道:“我构想中的新的小说应该不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可以将主观的感觉印象投射到客体之中,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新的现实。”
听他这么说,李斯年倒是有点理解了,刚才他读这篇还没写完的小说时,确实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维上的挑战,就仿佛将自已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一样。
李斯年好奇的问道:“你创立的这派叫什么派?是巧克力派么?”
横光利一虽然比李斯年大了两岁,但是此时的他还是很稚嫩的,他搓搓手又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道:“具体的名字么?我还没想好呢。”
李斯年最近对于起名字之事好像有点上瘾,他大言不惭的对横光利一说道:“作为你这篇还没完成的作品的第一名读者,就请允许我替你的帮派起个响亮的名字吧,嗯,你这种写作风格让人读起来很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那就叫‘新感觉派’吧。”
李斯年心里说道:“自已真他娘的是个起名大师,“新感觉派”就和“蝴蝶效应”,“墨菲定律”一样,响亮而顺耳,让人印象深刻。”
横光利一初时还有些不情愿,他感觉李斯年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要face,这就像是你看见别人生了个大胖儿子,十分喜爱,于是就硬要给人家起个李姓的名字一样。
但是横光利一细细品味一番之后,眼睛一亮,人不咋地,但是这名字貌似起的还真不错诶,充分体现了自已想要给读者带来的那种阅读体验。
哎,算了,孩子姓李也不错。
于是,后世被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所起的“新感觉派”这个名字就这样提前几年诞生了。
在倭国文坛上昙花一现的“新感觉派”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成了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名人轶事。
横光利一拿起笔顺手记下这个名字,然后随口问道:“李先生,我记得你说你是学习哲学的,但是我看见你前几天也在写东西啊,你写的是什么,也是小说么?”
李斯年听他问起,也没藏着掖着,便将自已的《乱世佳人》小说写作计划介绍给了对方。
横光利一听了内容之后对李斯年敬佩不已,他之前创作过的小说都是不超过一千字的超短篇,现在正在创作的小说《蝇》也只打算写个三四千字而已,没想到人家一上来就是个大长篇,而且还已经写好了几十万字了。
这就像是后世很多人从小到大只在学校考试时写过八百字左右的作文,但是在投身网络写手这个职业后,上来动辄就是一年写个一两千章,三四百万字,这都超过很多知名作家一生的创作量了,令人钦佩不已。
李斯年终于感觉自已有可以胜过对方的地方了,他用充满教诲的口吻说道:“年轻人就应该胆子大一些,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它一个亿,或者说是先写他个一百万字。”
横光利一顿时有些无语,你这是在凡尔赛我么?
这时,李斯年脑海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名字,问道:“横光先生,你认识一个叫做川端康成的家伙么?”
横光利一听到这个名字感觉很意外,他说道:“你说的是来自大阪的川端菌么?我认识他啊,我在菊池先生和芥川先生的家里和他见过几面,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啊,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菊池先生对他很器重的,你怎么会认识他?”
横光利一口中的菊池先生叫做菊池宽,是倭国小说家和戏剧家,一生成就辉煌,曾任职倭国文化学院文学部长,被誉为“倭国文坛太上皇”。
倭国两大文学奖“芥川奖”(纯文学新人奖)、“直木奖”(大众文学中坚作家奖)就是在菊池宽的努力之下于1935年创设的。
至于芥川先生估计熟悉的人就比较多了,他就是对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的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可惜其英年早逝,35岁时就服安眠药自杀了。
芥川龙之介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倭国文坛上的三巨匠。
李斯年当然不认识什么川端康成,但是他在那个梦中似乎听说过,在后世应该也是个大人物吧,可惜最后也是口含煤气管自杀了。
李斯年只能随口扯谎,说道:“哦,我在米国留学时,听一位倭国朋友提起过他。”
横光利一点头道:“搜打死内。”
也许是有了共同“认识”的人,李斯年和他的关系融洽了许多。
接下来几天里,李斯年放弃了打麻将这项运动,猫在屋里和这个叫做横光利一的倭国小说家讨论起了小说创作方面的话题。
这倒是让三等舱的几位华国留学生等他这个送财童子等的望眼欲穿,不禁反思起来,是不是那天晚上赢得太狠,将李斯年这只肥羊给吓跑了。
随着讨论的持续深入,李斯年感觉自已获益匪浅,他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一样,之前他走的都是自已一个人瞎几把摸索的野路子,现在终于被带上正路了。
李斯年之前只是对于写作略感兴趣,再加上被布雷迪等人架了上去,才凭借着本能在书写,毫无写作技法可言,他也就是占了一个哲学家思维清晰的优势,能将故事打磨的比较圆润而已。
但是也仅此而已,此时的李斯年在后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普通网络写手的水平,作品毫无文学性艺术性可言。
他的代理人艾米在和他讨论《乱世佳人》时,就曾痛批过他好几次。
但是经过这几天和横光利一的探讨,李斯年学会了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对于文学创作算是初窥门径了。
聊着聊着,李斯年灵感上来了,有些手痒,他突然有种继续写作的冲动。
但是《乱世佳人》还是卡文状态,他想回到米国后,再去拜访一下姑奶奶,详细的听取些意见,再继续下手。
于是,李斯年尝试创作一本新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