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那时的岁月,陶希仁依然心潮澎湃:“所有人都在等着我们失败,只有我们自己不肯放弃,我坚信效忠陛下才是忠、辅佐陛下才是义,我的忠义全在陛下身上,哪怕粉身碎骨万劫不复也要助他夺回他应有的东西!那时候的我,算得上君子吧!我们颁布招贤令、下止战诏、招各州公子入京,抗胡蒙、颁新政、争取了平州支持,朝廷局势大变、皇权越发稳固,一切都慢慢变好,我真的以为我们就要成功了!却不料一朝起,天下大变……”
李睿垂下眼,他知道,那时候他五岁,听说要去出宫祭天他开心不已,觉得能到外面玩耍,谁料这一次离开、他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家。
陶希仁眼眶湿润:“殿下,按道理,微臣该学武侯、霍光,为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诛杀公孙氏后微臣也曾想殉死、追随陛下而去;可最后,微臣还是叛变失节、成为贰臣!”
李睿忙道:“您怎么能这么说!三舅舅待我是好,可他常不在家,在平阳时多有闲言碎语,是您一直在保护我!这么多年您对我悉心教导,若没有您、我都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您是我的老师,更像我的父亲!您是为了我才背负骂名,您怎么能叫叛变、又何曾失节!”
陶希仁感动不已,对自己更加厌弃,泣道:“微臣怎么配同陛下相提并论,陛下才是您的父亲!您本该鹏程万里,可微臣力单,实在无法助您乘风!何况、何况……”
陶希仁擦了擦眼泪,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慢慢讲起一桩旧事:“十数年前胡蒙南下侵我国土,陛下采李承平之言、毅然下旨抗敌。见那时候京都无兵无粮,李承平、燕无异、秦尉宁各自回州求援,微臣则负圣命至南方筹粮。当时朝廷已名存实亡、各州各自为政,北边被侵扰南方诸州自认无事、谁都不肯出兵出粮。微臣辗转各州一无所获,又不肯就这样无功而返,索性在所到之处开坛授课,讲圣人学问、传忠义之道、谈家国之乱、盼能唤醒百姓忠君爱国之心。”
“那时儒学不比现在显盛,一路上有人争论辩学、有人嗤之以鼻,有人伪信而假名、也有人得悟而入儒门。有一次我在渭阳讲学,讲罢散学、打算回去客栈休息,竟有一位耄耋老人领着一垂髫幼童走上前来。”
“那老人白发苍苍、身躯佝偻,身上衣衫破烂、已缝了不知多少补丁;幼童瘦瘦小小、面黄肌瘦,还不过腰高、一双手却粗糙肿胀,活像个劳苦汉子。护卫本不欲他们上前,可我看他们祖孙二人贫穷卑贱、实在可怜,便让他二人进来,想问问有什么能够帮忙,没想到,那老人从腰上解下一个鼓囊囊的布袋,要递给我。我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三斤糙米。”
“原来这祖孙二人是渭阳乡下农人,儿孙早早离世、留下一个小重孙和老人相依为命。这年渭阳大雨、冲毁了他们的家,他们这次进城是想用这些糙米换些银钱、请匠人帮他们修补房子,可他听了我的讲学、知道北方夷狄侵我边境、我朝却无兵无粮难以抵抗,于是决定将这三斤糙米,捐做军粮。”
李睿不由感慨:“礼失求于野,百姓虽不通文墨,其实最是忠信,世家官宦反而比不得他们。”
陶希仁握紧了拳:“可我到各州讲学筹粮,所食都是精米!三斤糙米,甚至都不够我一日开销!我叫百姓忠义、百姓用命来报皇恩,朝廷官宦却拿他们的命肆意挥霍!我明知皇帝无力朝廷无能还叫百姓效忠,岂不是骗他们的命!我叫他们忠,我又给了他们什么!陛下去后我想带您卧薪尝胆、我想干脆一死了之,我有上百种方法保全自己的忠义,可百姓们呢!他们听我、信我,却要落个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下场么!”
陶希仁双臂支在桌上,双拳抵住额头,“李承平说他可以,他会一统天下、会带来太平盛世、会让百姓安居乐业、让礼教再次兴盛,我怕、我迷茫、我不知如何是好,我信了他!他确实做得到!我对不起陛下、对不起您,可这就是我的选择!我不知道是软弱还是牺牲,这就是我的选择!您问我忠义,我无言可对,因为我确确实实是一个叛臣!”
李睿心中不忍:“老师……”
陶希仁轻轻摇了摇头:“殿下,微臣已然如此,是怪我还是骂我都是我罪有应得。可殿下请听微臣一言,于公李承平赵熹统一天下在即,数百年战乱平息就在眼前、百姓安宁得来不易,此时起事乱世又要延续;于私胶江二州连手都无法抗衡李承平,您现在出头只能是螳臂当车!况且这么些年微臣看着您喜乐好游、并非争强好胜之人,微臣不知是谁找到您同您说了什么,但眼下,微臣以为,您还是做一个寻常公子,自在逍遥、随心所欲,不好么?”
“其实我已经记不清父皇的样子了,但我还隐约记得父皇握着我的手教我写字……没有三舅舅我活不到现在,没有您就没有现在的我。我知道,我是比不过三舅舅的,我只想和旋风开开心心地玩,什么都不用想……”李睿轻轻叹了口气,向陶希仁笑道,“我明白了老师,我会好好想想的。”
陶希仁颇为担心,可他知道,李睿已经长大,他该自己做出决定。
“好,微臣只希望您有难以抉择的事能再找到微臣,微臣定全力为您解惑。”
第246章两难
李睿还没能想出所以然,刚刚回到宫中,又被黛君传唤,他觉得有些疲惫,摸了摸旋风的头,还是换了衣服前去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