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宁
这个成语出自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作《捕蛇者说》。
唐朝中期,由于朝廷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致使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在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仍然横征暴敛,拼命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任司马,使得他能够接触到社会底层,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难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写下了《捕蛇者说》这篇著名的散文,以表示对横征暴敛的不满。在这篇散文中,柳宗元写道:有一个姓蒋的捕蛇人,虽然他的祖父、父亲都由于捕蛇而被夺去了生命,但他却仍然继续捕蛇。其原因就是因为租税太重,没有办法,只好冒着生命危险,捕蛇抵税。这个姓蒋的捕蛇人在谈到差役到村里催交赋税的情形时说:“这些差役们一个个凶神恶煞,大声吆喝,横冲直撞,村民们无不担惊受怕,即使鸡和狗也不得安宁(原文是‘虽鸡狗不得宁焉’)。”
后来,人们把“鸡狗不得宁焉”简化成“鸡犬不宁”成语,
鸡鸣狗盗
这个成语出白《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贵族,名叫田文,他承袭了父亲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又称“薛公”。
孟尝君很有贤名,他不惜家产而厚待宾客,门下收养了各式各样的食客,最多的时候达数千人,秦王闻其名,一次又一次派人请他入秦。后来,孟尝君带着一帮食客来到秦国,被秦昭王拜为相国。这一任命遭到很多秦国旧臣的反对,有的私下对秦昭王说:“孟尝君虽然很贤能,但他是齐国的贵族,你让他当秦国的相,他必定事事先为齐国打算,然后才为秦国着想。这样一来,秦国就危险了。”秦昭王听了,罢免了孟尝君,并且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死他。
孟尝君被囚禁后,急忙派人向秦昭王的一个宠妃求救。这个妃子向他要一件白狐皮袍。这种皮袍价值千金,孟尝君来秦时已经献给了秦昭王,再也没法找到第二件。怎么办呢?随同孟尝君一起入秦的很多食客谁也提不出办法。这时,坐在最下手平时被别人看不起的一个食客站起身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有办法。”原来这个门客是善于学狗叫的小偷。当天夜里,他学着狗叫,偷偷地爬进秦王的存衣库,偷出了原先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袍,由孟尝君派人送给了秦昭王的宠妃。在宠妃的劝说下,秦昭王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经释放,立即改名换姓,骑着快马,与门客们飞速逃向齐国。可是,当他们赶到东边函谷关时,只见关门紧闭,已经是半夜时分了。按照规定,管关的人必须待到鸡鸣以后才开关放行。孟尝君非常着急,他知道,秦昭王虽然释放了自己,事后必然翻悔,一定会派人追拿。正当他急得团团转时,他手下一名平时被别人歧视的门客却学着公鸡的声音啼叫起来。接着,附近的公鸡也跟着啼叫起来,管理函谷关的秦国官员听到鸡叫,连忙打开关门,孟尝君一行便蜂拥而出,逃离了秦境。果然不出孟尝君所料,秦昭王同意释放孟尝君以后,又后悔起来。连忙派人去抓回,发现他们已经逃走。于是,又急忙派兵追赶。等追兵赶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一行早已逃得无影无踪。这两个身怀“鸡鸣”、“狗盗”之术的食客,虽然平时不怎么被人重视,但在关键时候,却使孟尝君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后来,人们常以“鸡鸣狗盗”来比喻卑微不足道的本领。
卷土重来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题乌江亭》一诗。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经过多年的反复争夺,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一战,汉军大败项羽,项羽率八百骑深夜突围南逃。逃到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时,只剩二十八人,而刘邦的追兵有几千人之多。
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土地有一千里,人口有几十万,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您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亡我,我渡过江去还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到了目前这般田地,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最后,项羽拔剑自刎而亡。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一次来到当年项羽自杀的地方,想起项羽和那八千江东子弟兵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和惋惜,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原文是:“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是说,如果项羽当时不自杀身亡,而是先渡江到江东去积聚力量再回来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后人由此引申出“卷土重来”这个成语,比喻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重新再干。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句成语出自元末明初刘基所作《
诚意伯集·卖柑者言》。刘基通过卖柑小贩之口,揭露和抨击了元末官僚统治阶层的腐朽。这个故事的大意如下:
元朝末年,在杭州城里有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很会做买卖。他贮藏的柑子,即使存放一年,拿出来卖时,柑子的外表仍然象刚刚从树上摘下来时一样金黄油亮,新鲜可爱,但剥去表皮,里面却干枯得象破旧棉絮一样。
有一天,刘基从小贩那儿买了几个柑子,剥开后看到竟是这种样子,便生气地去责问他。小贩笑了笑,说:“世界上耍弄欺骗手段的人多得很,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那些佩挂兵符、坐在虎皮交椅上的武官,别看他们耀武扬威,有几个是懂得兵法、有点真本事的?那些戴着高大的帽子,穿着宽阔的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的掌握治理国家的本领吗?这些人啊,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会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懂得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知道收拾整顿,你看他们,一个个身居高位,骑的是高头大马。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美酒,哪一个不是装得一本正经,一副堂堂正正、显赫威武的样子?可是,他们又哪一个不象我的柑子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你为什么看不到这些,只看到我的蜜柑呢?”
后来,人们引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来比喻虚有其表,外表好看而里面很糟。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和“有备无患”都见于《左传·襄公十一年》。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事不休。当时的郑国,一方面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一方面又担心晋楚这两个强国。公元前**1年,郑国的国君听了大夫们的意见,想挑起晋、楚两国的矛盾和不和,便不断向邻近的宋国等进行军事挑衅。于是激起了各诸侯国的愤慨,联合起来进攻郑国。郑国自知抵御不了包括晋、楚在内的各诸侯国的联合进攻,便派使者告诉楚国,说郑国准备归顺晋国,以挑起楚国与晋国的矛盾。但楚国没有上当。最后,晋国同意和郑国结盟,其他的诸侯国百年只好跟着停止了对郑国的进攻。
为了表示对晋侯的感谢,郑国给晋侯送去了很多礼物。晋侯把一部分礼物分给了对晋国的富强作出重大贡献的魏绛,作为奖赏。魏绛推辞说:“这是由于国家的洪福和君王您的威灵,也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有多大力量?不过,我希望您在安逸快乐的时候,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不至于酿成大患(原文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谨以此向您规劝。”
后来,人们根据魏绛的话引出两句成语,用“居安思危”说明处在安逸快乐之中,要经常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用“有备无患”说明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举足轻重
“举足轻重”出自《后汉书·窦融传》。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乱。窦融曾担任过一个时期王莽朝的武官。后来刘秀起兵反对王莽统治,势力发展很快。窦融为避关东(潼关以东)之乱,率兄弟前往河西(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地区)。当时这一带的酒泉太守梁统、金城(即今兰州市)太守库钧、张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彤(读rónɡ荣)共推窦融为河西五郡大将军。他们在河西修兵马,习战射;为政宽和,上下相亲,把当地治理得很好。
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统治、自己做了皇帝之后,窦融遣长史刘钧去向刘秀奉书献马。在此同时,刘秀也派人来与窦融联系,以便统一河西地区。刘秀接见刘钧,获悉窦融有归顺之意后,很高兴,随即给窦融写了一封信让刘钧带回去,并封窦融为凉州牧。信上首先赞扬了窦融治理河西五郡的勋绩:“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尔后写到对窦融的思慕之情:“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阻塞,邑邑何已!”最后,刘秀分析当时军事形势,指出在他与窦融相隔之间,尚有益州(即现在四川省包括成都在内的北部广大地区)的公孙子阳和天水(即现在甘肃省包括天水在内的东南部广大地区)的隗嚣在与他相争夺的情况下,窦融决定去向,对全局将起关键性作用:“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意思说正当蜀、汉两军对垒之际,将军您偏向那一方,都可以打破均势,使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后人据此,概括出“举足轻重”成语,以说明由于处的位置极其重要,其一举一动都不能等闲视之,都会对大局发生重大影响或作用。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为东汉孟光、梁鸿夫妻相互敬重的故事,见《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幼时遭乱世,父死以卷席而葬。后到太学(国家最高学府)学习,博览群书,无不通晓。但因家贫,毕业后,未得官做,曾在上林苑放过猪。后归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