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洛说道:"父皇累了,还是先歇一歇吧。"
朱翊钧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我能歇得下吗?都是一帮饭桶,出了事没一个顶用的。"
这话连常洛也一块骂了,他只得缄口不言。
朱翊钧烦躁地翻阅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心头仿佛有一股无名之火在噼里啪啦乱烧。
他年轻的时候就应付不了这么繁重的事务,现在垂垂老矣,又浑身是病,更加心力交瘁,一着急就会上火,一上火就会牙痛,一牙痛就会脾气暴躁。
常洛屏息静气站立一旁,生怕呼吸的声音大了。
"要是张居正还活着就好了!"朱翊钧忽然喃喃自语。
常洛硬着头皮说道:"父皇言之有理。多事之秋还是任用一批精明强干的能臣为好。史继偕、沈潅、黄嘉善、李汝华、黄克缵等人都是中下之才,确实难堪重任。儿臣愚见,不如准他们辞职。"
朱翊钧沉默良久,问道:"那还有什么人可用。"
常洛鼓足勇气说道:"袁可立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敢于任事,堪为首辅……"
朱翊钧一听到袁可立三个字就大为光火,喝道:"再没人可用了吗?他究竟替你捞了多少银子?"
常洛心中暗骂了一千遍老毕登,耐住性子说道:"那就以孙承宗为首辅。"
孙承宗,字稚绳,保定府高阳县人,祖籍河南汤阴,少年聪慧,但科举之路一直不顺。
万历二十七年应大同巡抚房守士之请,其到家中教授其子弟。
在大同,孙承宗一待四五年,体验到了真实的边塞生活,期间还帮助房守士平息了一次兵变,令房守士刮目相看。
他常勘踏沿途地形,喜欢结纳豪杰,常与边兵一起攀登关隘要塞,几年下来,对边情颇为通晓。
万历三十二年,年过四十的孙承宗终于通过会试,并在殿试中高中榜眼。
对孙承宗,朱翊钧还是颇为认可的。
万历四十三年,张差梃击太子,朱翊钧命大学士吴道南办理此大案。
吴道南问计于孙承宗。
孙承宗答曰:"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关宫廷,不可深问;庞保、刘成而下,不可不问;庞保、刘成而上,不可深问。此事独皇上能了,中堂密揭奏之,必定龙颜大悦。"
吴道南依计而行,朱翊钧果然十分满意,后来知道是孙承宗的主意,从此对他印象很深。
常洛举荐孙承宗,使得朱翊钧也顺带着高看他了一眼,脸上竟然有了笑意,微微点头道:
“这个人选倒还不错。"
这是常洛破天荒听到的带有肯定意味的话。
他突然就明白了。
朱翊钧深居宫廷,一辈子都没出过北京城。
那些一路科举考上来京官,大多脱离实际不晓民情,天生迂阔执拗,言过其实。
所以朱翊钧对这些人并不感冒。
而是那些经历坎坷、见多识广的官员,常能说出令他耳目一新的见解,反而能得他青睐。
熊廷弼就是一例,虽然为人粗鲁直率,却很对朱翊钧的脾气。